湛樂 2022. 1. 5. 11:53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三

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 皆論禮樂之事.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八佾-01-01)

季氏 魯大夫季孫氏也. 佾 舞列也. 天子八 諸侯六 大夫四 士二. 每佾人數如其佾數. 或曰每佾八人. 未詳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僣用天子之禮樂 孔子言其此事 尙忍爲之 則何事不可忍爲. 或曰 忍 容忍也. 蓋深疾之之辭. ○范氏曰 樂舞之數 自上而下 降殺以兩而已. 故兩之間 不可以毫髮僣差也. 孔子爲政 先正禮樂 則季氏之罪 不容誅矣. 謝氏曰 君子於其所不當爲 不敢須臾處 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 則雖弑父與君 亦何所憚而不爲乎.

○三家者 以雍徹 子曰 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八佾-02-01)

三家 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 雍 周頌篇名. 徹 祭畢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廟之祭 則歌雍以徹. 是時三家僣而用之. 相 助也. 辟公 諸侯也. 穆穆 深遠之意 天子之容也. 此雍詩之辭 孔子引之 言三家之堂 非有此事 亦何取於此義而歌之乎. 譏其無知妄作 以取僣竊之罪. ○程子曰 周公之功固大矣 皆臣子之分所當爲. 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 成王之賜 伯禽之受 皆非也 其因襲之弊 遂使季氏僣八佾 三家僣雍徹 故仲尼譏之.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八佾-03-01)

游氏曰 人而不仁 則人心亡矣 其如禮樂何哉. 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爲之用也. ○程子曰 仁者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李氏曰 禮樂待人而後行. 苟非其人 則雖玉帛交錯 鐘鼓鏗鏘 亦將如之何哉. 然記者序此於八佾雍徹之後 疑其爲僣禮樂者發也.

○林放問禮之本 (八佾-04-01)

林放 魯人. 見世之爲禮者 專事繁文 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 故以爲問.

子曰 大哉問 (八佾-04-02)

孔子以時方逐末 而放獨有志於本 故大其問. 蓋得其本 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

禮 與其奢也 寧儉 喪 與其易也 寧戚 (八佾-04-03)

易 治也. 孟子曰 易其田疇. 在喪禮 則節文習熟 而無哀痛慘怛之實者也. 戚則一於哀 而文不足矣. 禮貴得中 奢易則過於文 儉戚則不及而質 二者皆未合禮 然凡物之理 必先有質而後有文 則質乃禮之本也. ○范氏曰 夫祭 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 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喪 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 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禮失之奢 喪失之易 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 禮奢而備 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 喪易而文 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 儉者物之質 戚者心之誠. 故爲禮之本. 楊氏曰 禮始諸飮食 故汙尊而杯飮 爲之簠簋籩豆罍爵之飾 所以文之也 則其本儉而已. 喪不可以徑情而直行 爲之衰麻哭踊之數 所以節之也. 則其本戚而已. 周衰 世方以文滅質 而林放獨能問禮之本 故夫子大之 而告之以此.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佾-05-01)

吳氏曰 亡 古無字通用 程子曰 夷狄且有君長 不如諸夏之僣亂 反無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 孔子傷時之亂而歎之也. 無 非實無也. 雖有之不能盡其道爾.

○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與 對曰 不能 子曰 嗚乎 曾謂泰山 不如林放乎 (八佾-06-01)

旅 祭名. 泰山 山名在魯地. 禮 諸侯祭封內山川, 季氏祭之 僣也. 冉有 孔子弟子 名求. 時爲季氏宰. 救 謂救其陷於僣竊之罪. 嗚呼 歎辭. 言神不享非禮 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 又進林放以厲冉有也. ○范氏曰 冉有從季氏 夫子豈不知其不可告也. 然而聖人不輕絶人 盡己之心 安知冉有之不能救 季氏之不可諫也. 旣不能正 則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誣 是亦敎誨之道也.

○子曰 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 下而飮 其爭也君子 (八佾-07-01)

揖讓而升者 大射之禮 耦進 三揖而後升堂也. 下而陰 謂射畢揖降 以俟衆耦皆降 勝者乃揖不勝者 升取觶立飮也. 言君子恭遜 不與人爭 惟於射而後有爭. 然其爭也 雍容揖遜乃如此 則其爭也君子 而非若小人之爭也.

○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爲絢兮 何爲也 (八佾-08-01)

此逸詩也. 倩 好口輔也. 盼 目黑白分也. 素 粉地 畵之質也. 絢 采色 畵之飾也. 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 而又加以華采之飾 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 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爲飾 故問之.

子曰 繪事後素 (八佾-08-02)

繪事 繪畵之事也. 後素 後於素也. 考工記曰 繪畵之事後素功. 謂先以粉地爲質 而後施五采 猶人有美質 然後可加文飾.

曰 禮後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08-03)

禮必以忠信爲質 猶繪事必以粉素爲先. 起 猶發也. 起予 言能起發我之志意. 謝氏曰 子貢因論學而知詩 子夏因論詩而知學 故皆可與言詩. ○楊氏曰 甘受和 白受采 忠信之人 可以學禮. 苟無其質 禮不虛行. 此繪事後素之說也. 孔子曰 繪事後素 而子夏曰禮後乎 可謂能繼其志矣. 非得之言意之表者 能之乎. 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 若夫玩心於章句之末 則其爲詩也 固而已矣. 所謂起予 則亦相長之義也.

○子曰 夏禮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禮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八佾-09-01)

杞 夏之後. 宋 殷之後. 徵 證也. 文 典籍也. 獻 賢也. 言二代之禮 我能言之 而二國不足取以爲證 以其文獻不足故也. 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子曰 禘自旣灌而往者 吾不欲觀之矣 (八佾-10-01)

趙伯循曰 禘 王者之大祭也. 王者旣立始祖之廟 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 祀之於始祖之廟 而以始祖配之也. 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 賜魯重祭 故得禘於周公之廟 以文王爲所出之帝 而周公配之 然非禮矣. 灌者 方祭之始 用鬱鬯之酒 灌地以降神也. 魯之君臣 當此之時 誠意未散 猶有可觀 自此以後 則浸以懈怠 而無足觀矣. 蓋魯祭非禮 孔子本不欲觀 至此而失禮之中 又失禮焉 故發此歎也. ○謝氏曰 夫子嘗曰 我欲觀夏道 是故之杞 而不足證也. 我欲觀商道 是故之宋 而不足證也. 又曰 我觀周道 幽厲傷之 吾舍魯何適矣. 魯之郊禘 非禮也. 周公其衰矣. 考之杞宋已如彼 考之當今又如此 孔子所以深歎也.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 指其掌 (八佾-11-01)

先王報本追遠之意 莫深於禘 非仁孝誠敬之至 不足以與此 非或人之所及也. 而不王不禘之法 又魯之所當諱者. 故以不知答之. 示 與視同 指其掌. 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 言其明且易也. 蓋知禘之說 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 而治天下不難矣. 聖人於此豈眞有所不知也哉.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八佾-12-01)

程子曰 祭 祭先祖也. 祭神 祭外神也. 祭先 主於孝 祭神 主於敬. 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

子曰 吾不與祭 如不祭 (八佾-12-02)

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 言己當祭之時 或有故不得與 而使他人攝之 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 故雖己祭 而此心缺然 如未嘗祭也. ○范氏曰 君子之祭 七日戒 三日齊 必見所祭者 誠之至也. 是故郊則天神格 廟則人鬼享 皆由己以致之也. 有其誠則有其神 無其誠則無其神 可不謹乎. 吾不與祭如不祭 誠爲實 禮爲虛也.

○王孫賈問曰 與其媚於奧 寧媚於竈 何謂也 (八佾-13-01)

王孫賈 衛大夫. 媚 親順也. 室西南隅爲奧. 竈者 五祀之一 夏所祭也. 凡祭五祀 皆先設主而祭於其所 然後迎尸而祭於奧 略如祭宗廟之儀. 如祀竈 則設主於竈陘 祭畢而更設饌於奧以迎尸也. 故時俗之語 因以奧有常尊 而非祭之主 竈雖卑賤 而當時用事. 喩自結於君 不如阿附權臣也. 賈 衛之權臣 故以此諷孔子.

子曰 不然 獲罪於天 無所禱也 (八佾-13-02)

天 卽理也. 其尊無對 非奧竈之可比也. 逆理則獲罪於天矣 豈媚於奧竈所能禱而免乎. 言但當順理 非特不當媚竈 亦不可媚於奧也. ○謝氏曰 聖人之言 遜而不迫 使王孫賈而知此意 不爲無益. 使其不知 亦非所以取禍.

○子曰 周監於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 (八佾-14-01)

監 視也. 二代 夏商也. 言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 郁郁 文盛貌. ○尹氏曰 三代之禮 至周大備 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子入大廟 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大廟 每事問 子聞之曰 是禮也 (八佾-15-01)

大廟 魯周公廟 此蓋孔子始仕之時 入而助祭也. 鄹 魯邑名 孔子父叔梁紇 嘗爲其邑大夫. 孔子自少以知禮聞 故或人因此而譏之. 孔子言是禮者 敬謹之至 乃所以爲禮也. ○尹氏曰 禮者敬而已矣. 雖知亦問 謹之至也. 其爲敬 莫大於此. 謂之不知禮者 豈足以知孔子哉.

○子曰 射不主皮 爲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八佾-16-01)

射不主皮 鄕射禮文. 爲力不同科 孔子解禮之意如此也. 皮 革也. 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 所謂鵠也. 科 等也. 古者射以觀德 但主於中 而不主於貫革 蓋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 記曰 武王克商 散軍郊射 而貫革之射息 正謂此也. 周衰禮廢 列國兵爭 復尙貫革 故孔子歎之. ○楊氏曰 中可以學而能 力不可以强而至. 聖人言古之道 所以正今之失.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八佾-17-01)

告朔之禮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 諸侯受而藏之祖廟 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 餼 生牲也. 魯自文公 始不視朔 而有司猶供此羊 故子貢欲去之.

子曰 賜也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八佾-17-02)

愛 猶惜也. 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 然禮雖廢 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 若倂去其羊 則此禮遂亡矣. 孔子所以惜之. ○楊氏曰 告朔 諸侯所以禀命於君親 禮之大者. 魯不視朔矣 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 而其實因可擧 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子曰 事君盡禮 人以爲諂也 (八佾-18-01)

黃氏曰 孔子於事君之禮 非有所加也. 如是而後盡爾. 時人不能 反以爲諂 故孔子言之 以明禮之當然也. ○程子曰 聖人事君盡禮 當時以爲諂. 若他人言之 必曰我事君盡禮 小人以爲諂. 而孔子之言 止於如此 聖人道大德宏 此亦可見.

○定公問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八佾-19-01)

定公 魯君 名宋. 二者皆理之當然 各欲自盡而已. ○呂氏曰 使臣不患其不忠 患禮之不至. 事君不患其無禮 患忠之不足. 尹氏曰 君臣以義合者也. 故君使臣以禮 則臣事君以忠.

○子曰 關雎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八佾-20-01)

關雎 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 淫者 樂之過 而失其正者也. 傷者 哀之過 而害於和者也. 關雎之詩 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求之未得 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 求而得之 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 蓋其憂雖深 而不害於和 其樂雖盛 而不失其正. 故夫子稱之如此 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 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 夏后氏以松 殷人以栢 周人以栗 曰 使民戰栗 (八佾-21-01)

宰我 孔子弟子 名予. 三代之社不同者 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 以爲主也. 戰栗 恐懼貌. 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 豈以古者戮人於社 故附會其說與.

子聞之曰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旣往不咎 (八佾-21-02)

遂事 謂事雖未成 而勢不能已者. 孔子以宰我所對 非立社之本意 又啓時君殺伐之心 而其言已出 不可復救 故歷言此以深責之 欲使謹其後也. ○尹氏曰 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 非取義於木也. 宰我不知而妄對 故夫子責之.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八佾-22-01)

管仲 齊大夫 名夷吾 相桓公 覇諸侯. 器小 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 故局量褊淺 規模卑狹 不能正身脩德 以致主於王道.

或曰 管仲儉乎 曰 管氏有三歸 官事不攝 焉得儉 (八佾-22-02)

或人 蓋疑器小之爲儉. 三歸 臺名 事見說苑. 攝 兼也. 家臣不能具官 一人常兼數事. 管仲不然 皆言其侈.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 邦君樹塞門 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爲兩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 孰不知禮 (八佾-22-03)

或人又疑不儉爲知禮. 屛 謂之樹. 塞 猶蔽也. 設屛於門 以蔽內外也. 好 謂好會. 坫 在兩楹之間 獻酬飮畢 則反爵於其上. 此皆諸侯之禮 而管仲僣之 不知禮也. ○愚謂 孔子譏管仲之器小 其旨深矣. 或人不知 而疑其儉 故斥其奢 以明其非儉. 或又疑其知禮 故又斥其僣 以明其不知禮. 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 而其所以小者 於此亦可見矣. 故程子曰 奢而犯禮 其器之小可知. 蓋器大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 此言當深味也. 蘇氏曰 自修身正家以及於國 則其本深 其及者遠 是謂大器. 揚雄所謂大器猶規矩準縄 先自治而後治人者 是也. 管仲三歸反坫 桓公內嬖六人 而覇天下 其本固已淺矣. 管仲死 桓公薨 天下不復宗齊. 楊氏曰 夫子大管仲之功 而小其器 蓋非王佐之才 雖能合諸侯正天下 其器不足稱也. 道學不明 而王覇之略 混爲一途 故聞管仲之器小 則疑其爲儉 以不儉告之 則又疑其知禮. 蓋世方以詭遇爲功 而不知爲之範 則不悟其小宜矣.

○子語魯大師樂 曰 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從之純如也 皦如也 繹如也 以成 (八佾-23-01)

語 告也. 大師 樂官名. 時音樂廢缺 故孔子敎之. 翕 合也. 從 放也. 純 和也. 皦 明也. 繹 相續不絶也. 成 樂之一終也. ○謝氏曰 五音六律不具 不足以言樂. 翕如 言其合也. 五音合矣 淸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 故曰純如. 合而和矣 欲其無相奪倫 故曰皦如. 然豈宮自宮 而商自商乎 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 故曰繹如也 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 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八佾-24-01)

儀 衛邑. 封人 掌封疆之官. 蓋賢而隱於下位者也. 君子 謂當時賢者 至此皆得見之 自言其平日不見絶於賢者 而求以自通也. 見之 謂通使得見. 喪 謂失位去國. 禮曰 喪欲速貧是也. 木鐸 金口木舌 施政敎時所振以警衆者也. 言亂極當治 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敎 不久失位也. 封人一見夫子 而遽以是稱之 其得於觀感之間者深矣. 或曰 木鐸所以徇于道路 言天使夫子失位 周流四方 以行其敎 如木鐸之徇于道路也.

○子謂韶 盡美矣 又盡善也 謂武 盡美矣 未盡善也 (八佾-25-01)

韶 舜樂. 武 武王樂. 美者 聲容之盛. 善者 美之實也. 舜紹堯致治 武王伐紂救民 其功一也. 故其樂皆盡美. 然舜之德 性之也. 又以揖遜而有天下. 武王之德 反之也. 又以征誅而得天下. 故其實有不同者. ○程子曰 成湯放桀 惟有慙德. 武王亦然. 故未盡善. 堯舜湯武 其揆一也. 征伐非其所欲 所遇之時然爾.

○子曰 居上不寬 爲禮不敬 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 (八佾-26-01)

居上 主於愛人 故以寬爲本. 爲禮 以敬爲本 臨喪 以哀爲本. 旣無其本 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