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서(四書)/논어(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

湛樂 2022. 1. 5. 11:41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十五

衛靈公第十五

凡四十一章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對曰 俎豆之事 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 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 (衛靈公-01-01)

陳 謂軍師行伍之列. 俎豆 禮器. 尹氏曰 衛靈公 無道之君也. 復有志於戰伐之事 故答以未學而去之.

在陳絶糧 從者病 莫能興 (衛靈公-01-02)

孔子去衛適陳. 興 起也.

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衛靈公-01-03)

何氏曰 濫 溢也. 言君子固有窮時 不若小人窮則放溢爲非. 程子曰 固窮者 固守其窮 亦通. ○愚謂聖人當行而行 無所顧慮. 處困而亨 無所怨悔 於此可見. 學者宜深味之.

○子曰 賜也 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衛靈公-02-01)

子貢之學多而能識矣. 夫子欲其知所本也. 故問以發之.

對曰 然 非與 (衛靈公-02-02)

方信而忽疑 蓋其積學功至 而亦將有得也.

曰 非也 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02-03)

說見第四篇. 然彼以行言 而此以知言也. ○謝氏曰 聖人之道大矣. 人不能遍觀而盡識 宜其以爲多學而識之也. 然聖人豈務博者哉. 如天之於衆形 匪物物刻而雕之也. 故曰予一以貫之. 德輶如毛 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至矣. 尹氏曰 孔子之於曾子 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 曾子復深喩之曰 唯. 若子貢 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 而子貢終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 二子所學之淺深 於此可見. 愚按夫子之於子貢 屢有以發之. 而他人不與焉. 則顔曾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 又可見矣.

○子曰 由 知德者鮮矣 (衛靈公-03-01)

由 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 德 謂義理之得於己者 非己有之 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 ○自第一章至此 疑皆一時之言 此章蓋爲慍見發也 .

○子曰 無爲而治者 其舜也與 夫何爲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衛靈公-04-01)

無爲而治者 聖人德盛而民化 不待其有所作爲也. 獨稱舜者 紹堯之後 而又得人以任衆職 故尤不見其有爲之迹也. 恭己者 聖人敬德之容. 旣無所爲 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

○子張問行 (衛靈公-05-01)

猶問達之意也.

子曰 言忠信 行篤敬 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篤敬 雖州里 行乎哉 (衛靈公-05-02)

子張意在得行於外 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 猶答干祿問達之意也. 篤 厚也. 蠻 南蠻. 貊 北狄. 二千五百家爲州.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 在輿 則見其倚於衡也 夫然後行 (衛靈公-05-03)

其者 指忠信篤敬而言. 參 讀如毋往參焉之參. 言與我相參也. 衡 軛也. 言其於忠信篤敬 念念不忘 隨其所在 常若有見. 雖欲頃刻離之 而不可得. 然後一言一行 自然不離於忠信篤敬 而蠻貊可行也.

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05-04)

紳 大帶之垂者. 書之欲其不忘也. ○程子曰 學要鞭辟近裏 著己而已.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言忠信 行篤敬 立則見其參於前 在輿則見其倚於衡 卽此是學. 質美者明得盡 査滓便渾化 却與天地同體. 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 及其至 則一也.

○子曰 直哉史魚 邦有道如矢 邦無道如矢 (衛靈公-06-01)

史 官名. 魚 衛大夫 名鰌. 如矢 言直也. 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 旣死猶以尸諫. 故夫子稱其直 事見家語.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衛靈公-06-02)

伯玉出處 合於聖人之道 故曰君子. 卷 收也. 懷 藏也. 如於孫林父寗殖 放弑之謀 不對而出 亦其事也. ○楊氏曰 史魚之直 未盡君子之道. 若籧伯玉然後可免於亂世. 若史魚之如矢 則雖欲卷而懷之 有不可得也.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 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 失言 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衛靈公-07-01)

○子曰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08-01)

志士 有志之士. 仁人則成德之人也. 理當死 而求生 則於其心有不安矣. 是害其心之德也. 當死而死 則心安而德全矣. ○程子曰 實理得之於心 自別. 實理者 實見得是 實見得非也. 古人有捐軀隕命者 若不實見得 惡能如此 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 生不安於死也. 故有殺身以成仁者 只是成就一箇是而已.

○子貢問爲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09-01)

賢以事言 仁以德言. 夫子嘗謂子貢悅不若己者 故以是告之 欲其有所嚴憚切磋 以成其德也. ○程子曰 子貢問爲仁 非問仁也. 故孔子告之以爲仁之資而已.

○顔淵問爲邦 (衛靈公-10-01)

顔子 王佐之才 故問治天下之道. 曰爲邦者 謙辭.

子曰 行夏之時 (衛靈公-10-02)

夏時 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爲歲首也. 天開於子 地闢於丑 人生於寅 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 皆可以爲歲首. 而三代迭用之. 夏以寅爲人正 商以丑爲地正 周以子爲天正也. 然時以作事 則歲月自當以人爲紀. 故孔子嘗曰 吾得夏時焉. 而說者以爲夏小正之屬. 蓋取其時之正 與其令之善 而於此又以告顔子也.

乘殷之輅 (衛靈公-10-03)

商輅 木輅也 輅者 大車之名. 古者以木爲車而已. 至商而有輅之名 蓋始異其制也. 周人飾以金玉 則過侈而易敗 不若商輅之朴素渾堅 而等威已辨 爲質而得其中也.

服周之冕 (衛靈公-10-04)

周冕有五 祭服之冠也. 冠上有覆 前後有旒. 黃帝以來 蓋已有之. 而制度儀等 至周始備. 然其爲物小 而加於衆體之上 故雖華而不爲靡 雖費而不及奢. 夫子取之 蓋亦以爲文而得其中也.

樂則韶舞 (衛靈公-10-05)

取其盡善盡美.

放鄭聲 遠佞人 鄭聲淫 佞人殆 (衛靈公-10-06)

放 謂禁絶之. 鄭聲 鄭國之音. 佞人 卑諂辨給之人. 殆 危也. ○程子曰 問政多矣 惟顔淵告之以此. 蓋三代之制 皆因時損益. 及其久也 不能無弊. 周衰 聖人不作 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 立萬世常行之道 發此以爲之兆耳. 由是求之 則餘皆可考也. 張子曰 禮樂 治之法也. 放鄭聲 遠佞人 法外意也. 一日不謹 則法壞矣. 虞夏君臣 更相戒飭 意蓋如此. 又曰 法立而能守 則德可久. 業可大 鄭聲佞人 能使人喪其所守 故放遠之. 尹氏曰 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 孔子之作春秋 蓋此意也. 孔顔雖不得行之於時 然其爲治之法 可得而見矣.

○子曰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衛靈公-11-01)

蘇氏曰 人之所履者 容足之外 皆爲無用之地. 而不可廢也. 故慮不在千里之外 則患在几席之下矣.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衛靈公-12-01)

已矣乎 歎其終不得而見之也.

○子曰 臧文仲其竊位者與 知柳下惠之賢 而不與立也 (衛靈公-13-01)

竊位 言不稱其位而有愧於心 如盜得而陰據之也. 柳下惠 魯大夫展獲 字禽 食邑柳下 諡曰惠. 與立 謂與之竝立於朝. 范氏曰 臧文仲爲政於魯 若不知賢 是不明也 知而不擧 是蔽賢也. 不明之罪小 蔽賢之罪大. 故孔子以爲不仁 又以爲竊位.

○子曰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則遠怨矣 (衛靈公-14-01)

責己厚 故身益脩. 責人薄 故人易從 . 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子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衛靈公-15-01)

如之何如之何者 熟思而審處之辭也. 不如是而妄行 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

○子曰 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 好行小慧 難矣哉 (衛靈公-16-01)

小慧 私智也. 言不及義 則放辟邪侈之心滋. 好行小慧 則行險僥倖之機熟 難矣哉者 言其無以入德 而將有患害也.

○子曰 君子義以爲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衛靈公-17-01)

義者 制事之本 故以爲質幹. 而行之必有節文 出之必以退遜 成之必在誠實 乃君子之道也. ○程子曰 義以爲質 如質幹然. 禮行此 孫出此 信成此 此四句只是一事 以義爲本. 又曰 敬以直內 則義以方外. 義以爲質 則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

○子曰 君子病無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18-01)

○子曰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衛靈公-19-01)

范氏曰 君子學以爲己 不求人知. 然沒世而名不稱焉 則無爲善之實 可知矣.

○子曰 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20-01)

謝氏曰 君子無不反求諸己 小人反是. 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 ○楊氏曰 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 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雖疾沒世而名不稱 然所以求者 亦反諸己而已. 小人求諸人 故違道干譽 無所不至. 三者文不相蒙 而意實相足 亦記言者之意.

○子曰 君子矜而不爭 羣而不黨 (衛靈公-21-01)

莊以持己 曰矜 然無乖戾之心 故不爭 和以處衆 曰羣 然無阿比之意 故不黨.

○子曰 君子不以言擧人 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22-01)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衛靈公-23-01)

推己及物 其施不窮 故可以終身行之. ○尹氏曰 學貴於知要. 子貢之問 可謂知要矣. 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 推而極之 雖聖人之無我 不出乎此. 終身行之 不亦宜乎.

○子曰 吾之於人也 誰毁誰譽 如有所譽者 其有所試矣 (衛靈公-24-01)

毁者 稱人之惡而損其眞. 譽者 揚人之善而過其實. 夫子無是也. 然或有所譽者 則必嘗有以試之 而知其將然矣. 聖人善善之速 而無所苟如此. 若其惡惡則已緩矣. 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 而終無所毁也.

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衛靈公-24-02)

斯民者 今此之人也. 三代 夏商周也. 直道 無私曲也. 言吾之所以無所毁譽者 蓋以此民 卽三代之時 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 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 ○尹氏曰 孔子之於人也 豈有意於毁譽之哉. 其所以譽之者 蓋試而知其美故也. 斯民也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 豈得容私於其間哉.

○子曰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有馬者 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衛靈公-25-01)

楊氏曰 史闕文 馬借人 此二事 孔子猶及見之. 今亡矣夫 悼時之益偸也. 愚謂此必有爲而言 蓋雖細故 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 ○胡氏曰 此章義疑 不可强解.

○子曰 巧言亂德 小不忍 則亂大謀 (衛靈公-26-01)

巧言 變亂是非 聽之使人喪其所守. 小不忍 如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 皆是.

○子曰 衆惡之 必察焉 衆好之 必察焉 (衛靈公-27-01)

楊氏曰 惟仁者 能好惡人 衆好惡人而不察 則或蔽於私矣.

○子曰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衛靈公-28-01)

弘 廓而大之也. 人外無道 道外無人. 然人心有覺 而道體無爲. 故人能大其道 道不能大其人也. ○張子曰 心能盡性 人能弘道也. 性不知檢其心 非道弘人也.

○子曰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衛靈公-29-01)

過而能改 則復於無過. 唯不改 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改矣.

○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 終夜不寢 以思無益 不如學也 (衛靈公-30-01)

此爲思而不學者言之. 蓋勞心以必求 不如遜志而自得也. 李氏曰 夫子非思而不學者 特垂語以敎人爾.

○子曰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 餒在其中矣 學也 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衛靈公-31-01)

耕 所以謀食 而未必得食. 學所以謀道 而祿在其中. 然其學也 憂不得乎道而已. 非爲憂貧之故 而欲爲是以得祿也. ○尹氏曰 君子治其本 而不卹其末 豈以自外至者爲憂樂哉.

○子曰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雖得之 必失之 (衛靈公-32-01)

知足以知此理 而私欲間之 則無以有之於身矣.

知及之 仁能守之 不莊以涖之 則民不敬 (衛靈公-32-02)

涖 臨也. 謂臨民也. 知此理而無私欲以間之 則所知者在我 而不失矣. 然猶有不莊者 蓋氣習之偏 或有厚於內而不嚴於外者. 是以民不見其可畏 而慢易之 下句放此.

知及之 仁能守之 莊以涖之 動之不以禮 未善也 (衛靈公-32-03)

動之 動民也. 猶曰鼓舞而作興之云爾. 禮 謂義理之節文. ○愚謂學至於仁 則善有諸己 而大本立矣. 涖之不莊 動之不以禮 乃其氣稟學問之小疵 然亦非盡善之道也. 故夫子歷言之 使知德愈全 則責愈備 不可以爲小節而忽之也.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 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 而可小知也 (衛靈公-33-01)

此言觀人之法. 知 我知之也. 受 彼所受也. 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 而材德足以任重. 小人雖器量淺狹 而未必無一長可取.

○子曰 民之於仁也 甚於水火 水火 吾見蹈而死者矣 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衛靈公-34-01)

民之於水火 所賴以生 不可一日無. 其於仁也 亦然. 但水火外物 而仁在己. 無水火 不過害人之身而不仁 則失其心. 是仁有甚於水火 而尤不可以一日無者也. 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 仁則未嘗殺人 亦何憚而不爲哉. 李氏曰 此夫子勉人爲仁之語. 下章放此.

○子曰 當仁 不讓於師 (衛靈公-35-01)

當仁 以仁爲己任也. 雖師亦無所遜 言當勇往而必爲也. 蓋仁者人所自有 而自爲之 非有爭也. 何遜之有. ○程子曰 爲仁在己 無所與遜. 若善名在外 則不可不遜.

○子曰 君子貞而不諒 (衛靈公-36-01)

貞 正而固也 諒則不擇是非而必於信.

○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衛靈公-37-01)

後 與後獲之後同. 食 祿也. 君子之仕也 有官守者 脩其職. 有言責者 盡其忠. 皆以敬吾之事而已 不可先有求祿之心也.

○子曰 有敎無類 (衛靈公-38-01)

人性皆善 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 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敎 則人皆可以復於善 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子曰 道不同 不相爲謀 (衛靈公-39-01)

不同 如善惡邪正之類.

○子曰 辭達而已矣 (衛靈公-40-01)

辭 取達意而止 不以富麗爲工.

○師冕見 及階 子曰 階也 及席 子曰席也 皆坐 子告之曰 某在斯 某在斯 (衛靈公-41-01)

師 樂師 瞽者. 冕 名. 再言某在斯 歷擧在坐之人以詔之.

師冕出 子張問曰 與師言之道與 (衛靈公-41-02)

聖門學者 於夫子之一言一動 無不存心省察如此.

子曰 然 固相師之道也 (衛靈公-41-03)

相 助也. 古者瞽必有相 其道如此. 蓋聖人於此 非作意而爲之 但盡其道而已. ○尹氏曰 聖人處己爲人 其心一致 無不盡其誠故也. 有志於學者 求聖人之心 於斯亦可見矣. 范氏曰 聖人不侮鰥寡 不虐無告 可見於此. 推之天下 無一物不得其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