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七
述而第七
此篇多記聖人謙己誨人之辭 及其容貌行事之實. 凡三十七章.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01-01)
述 傳舊而已. 作則創始也. 故作非聖人不能 而述則賢者可及. 竊比 尊之之辭. 我 親之之辭. 老彭 商賢大夫 見大戴禮 蓋信古而傳述者也. 孔子刪詩書 定禮樂 贊周易 修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 而未嘗有所作也. 故其自言如此. 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 而亦不敢顯然自附於古之賢人. 蓋其德愈盛 而心愈下 不自知其辭之謙也. 然當是時 作者略備. 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 而折衷之 其事雖述 而功則培於作矣. 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 黙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何有於我哉 (述而-02-01)
識 記也. 黙識 謂不言而存諸心也. 一說 識 知也 不言而心解也. 前說近是. 何有於我 言何者能有於我也. 三者己非聖人之極至 而猶不敢當 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子曰 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 (述而-03-01)
尹氏曰 德必脩而後成 學必講而後明. 見善能徙 改過不吝 此四者 日新之要也. 苟未能之 聖人猶憂 況學者乎.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述而-04-01)
燕居 閒暇無事之時. 楊氏曰 申申 其容舒也. 夭夭 其色愉也. ○程子曰 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 爲申申字說不盡 故更著夭夭字. 今人燕居之時 不怠惰放肆 必大嚴厲 嚴厲時 著此四字不得. 怠惰放肆時 亦著此四字不得 惟聖人便自有中和之氣 .
○子曰 甚矣 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述而-05-01)
孔子盛時 志欲行周公之道 故夢寐之間 如或見之. 至其老而不能行也 則無復是心 而亦無復是夢矣. 故因此而自歎其衰之甚也. ○程子曰 孔子盛時 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 及其老也 則志慮衰而不可以有爲矣. 蓋存道者 心無老少之異 而行道者 身老則衰也.
○子曰 志於道 (述而-06-01)
志者 心之所之之謂. 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 是也. 知此而心必之焉 則所適者正 而無他岐之惑矣.
據於德 (述而-06-02)
據者 執守之意. 德則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 得之於心 而守之不失 則終始惟一 而有日新之功矣.
依於仁 (述而-06-03)
依者 不違之謂. 仁則私欲盡去 而心德之全也. 工夫至此 而無終食之違 則存養之熟 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游於藝 (述而-06-04)
游者 玩物適情之謂. 藝則禮樂之文 射御書數之法 皆至理所寓 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 朝夕游焉 以博其義理之趣 則應務有餘 而心亦無所放矣. ○此章言人之爲學 當如是也. 蓋學莫先於立志 志道則心存於正 而不他. 據德 則道得於心而不失. 依仁 則德性常用 而物欲不行. 游藝 則小物不遺 而動息有養. 學者於此 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 輕重之倫焉 則本末兼該 內外交養 日用之間 無少間隙 而涵泳從容 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嘗無誨焉 (述而-07-01)
脩 脯也. 十脡爲束. 古者相見 必執贄以爲禮. 束脩其至薄者. 蓋人之有生 同具此理 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 但不知來學 則無往敎之禮. 故苟以禮來 則無不有以敎之也.
○子曰 不憤不啓 不悱不發 擧一隅 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述而-08-01)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啓 謂開其意. 發 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擧一可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復 再告也. 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 因倂記此 欲學者勉於用力 以爲受敎之地也. ○程子曰 憤悱 誠意之見於色辭者也. 待其誠至而後告之 旣告之 又必待其自得 乃復古爾. 又曰 不待憤悱而發 則知之不能堅固. 待其憤悱而後發 則沛然矣.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述而-09-01)
臨喪哀 不能甘也.
子於是日哭 則不歌 (述而-09-02)
哭 謂弔哭. 一日之內 餘哀未忘 自不能歌也. ○謝氏曰 學者於此二者 可見聖人情性之正也. 能識聖人之情性 然後可以學道.
○子謂顔淵曰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惟我與爾有是夫 (述而-10-01)
尹氏曰 用舍無與於己 行藏安於所遇 命不足道也. 顔子幾於聖人 故亦能之.
子路曰 子行三軍 則誰與 (述而-10-02)
萬二千五百人爲軍. 大國三軍. 子路見孔子獨美顔淵 自負其勇 意夫子若行三軍 必與己同.
子曰 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述而-10-03)
暴虎 徒搏. 馮河 徒涉. 懼 謂敬其事. 成 謂成其謀. 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敎之 然行師之要 實不外此. 子路蓋不知也. ○謝氏曰 聖人於行藏之間 無意無必. 其行非貪位 其藏非獨善也. 若有欲心 則不用而求行 舍之而不藏矣. 是以惟顔子爲可以與於此. 子路雖非有欲心者 然未能無固必也. 至以行三軍爲問 則其論益卑矣. 夫子之言 蓋因其失而救之. 夫不謀無成 不懼必敗. 小事尙然 而況於行三軍乎.
○子曰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爲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述而-11-01)
執鞭 賤者之事. 設言富若可求 則雖身爲賤役以求之 亦所不辭. 然有命焉 非求之可得也. 則安於義理而已矣. 何必徒取辱哉. ○蘇氏曰 聖人未嘗有意於求富也. 豈問其可不可哉. 爲此語者 特以明其決不可求爾. 楊氏曰 君子非惡富貴而不求 以其在天 無可求之道也.
○子之所愼 齊 戰 疾 (述而-12-01)
齊之爲言 齊也 將祭而齊其思慮之不齊者 以交於神明也. 誠之至與不至 神之享與不享 皆決於此. 戰則衆之死生 國之存亡繫焉. 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 皆不可以不謹也. ○尹氏曰 夫子無所不謹 弟子記其大者耳.
○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述而-13-01)
史記三月上 有學之二字. 不知肉味 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曰不意舜之作樂至於如此之美 則有以極其情文之備 而不覺其歎息之深也. 蓋非聖人不足以及此. ○范氏曰 韶盡美又盡善 樂之無以加此也. 故學之三月 不知肉味 而歎美之如此 誠之至 感之深也.
○冉有曰 夫子爲衛君乎 子貢曰 諾 吾將問之 (述而-14-01)
爲 猶助也. 衛君 出公輒也. 靈公逐其世子蒯聵 公薨而國人立蒯聵之子輒 於是晉納蒯聵 而輒拒之. 時孔子居衛 衛人以蒯聵得罪於父 而輒嫡孫當立 故冉有疑而問之. 諾 應辭也.
入曰 伯夷叔齊 何人也 曰 古之賢人也 曰 怨乎 曰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爲也 (述而-14-02)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 其父將死 遺命立叔齊. 父卒 叔齊遜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立 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其後武王伐紂 夷齊扣馬而諫. 武王滅商 夷齊恥食周粟 去隱于首陽山 遂餓而死. 怨 猶悔也. 君子居是邦 不非其大夫 況其君乎. 故子貢不斥衛君 而以夷齊爲問. 夫子告之如此 則其不爲衛君可知矣. 蓋伯夷以父命爲尊 叔齊以天倫爲重 其遜國也 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 而卽乎人心之安. 旣而各得其志焉 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 何怨之有. 若衛輒之據國拒父 而唯恐失之 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 ○程子曰 伯夷叔齊遜國而逃 諫伐而餓 終無怨悔. 夫子以爲賢 故知其不與輒也.
○子曰 飯疏食飮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述而-15-01)
飯 食之也. 疏食 麤飯也 聖人之心 渾然天理. 雖處困極 而樂亦無不在焉. 其視不義之富貴 如浮雲之無有 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 ○程子曰 非樂疏食飮水也 雖疏食飮水不能改其樂也. 不義之富貴 視之輕如浮雲然. 又曰須知所樂者何事.
○子曰 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16-01)
劉聘君 見元城劉忠定公 自言嘗讀他論 加作假 五十作卒. 蓋加假聲相近而誤讀 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 愚按此章之言 史記作假我數年 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加 正作假 而無五十字. 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 五十字誤無疑也. 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 進退存亡之道 故可以無大過. 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 而言此以敎人 使知其不可不學 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
○子所雅言 詩書執禮 皆雅言也 (述而-17-01)
雅 常也. 執 守也. 詩以理情性 書以道政事 禮以謹節文 皆切於日用之實 故常言之. 禮獨言執者 以人所執守而言 非徒誦說而已也. ○程子曰 孔子雅素之言 止於如此. 若性與天道 則有不可得而聞者 要在黙而識之也. 謝氏曰 此因學易之語而類記之.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子路不對 (述而-18-01)
葉公 楚葉縣尹沈諸梁 字子高. 僣稱公也. 葉公不知孔子 必有非所問而問者 故子路不對. 抑亦以聖人之德 實有未易名言者與.
子曰 女奚不曰 其爲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18-02)
未得則發憤而忘食 已得則樂之而忘憂. 以是二者 俛焉日有孶孶 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爾. 然深味之 則見其全體至極 純亦不已之妙 有非聖人不能及者. 蓋凡夫子之自言類如此 學者宜致思焉.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19-01)
生而知之者 氣質淸明 義理昭著 不待學而知也. 敏 速也 謂汲汲也. ○尹氏曰 孔子以生知之聖 每云好學者 非惟勉人也 蓋生而可知者 義理爾 若夫禮樂名物 古今事變 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實也.
○子不語 怪力亂神 (述而-20-01)
怪異 勇力 悖亂之事 非理之正 固聖人所不語. 鬼神 造化之迹 雖非不正 然非窮理之至 有未易明者 故亦不輕以語人也. ○謝氏曰 聖人語常而不語怪 語德而不語力 語治而不語亂 語人而不語神.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21-01)
三人同行 其一我也. 彼二人者 一善一惡. 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 皆我師也. ○尹氏曰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 則善惡皆我之師 進善其有窮乎.
○子曰 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 (述而-22-01)
桓魋 宋司馬向魋也. 出於桓公 故又稱桓氏. 魋欲害孔子 孔子言 天旣賦我以如是之德 則桓魋其奈我何. 言必不能違天害己.
○子曰 二三子以我爲隱乎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 (述而-23-01)
諸弟子以夫子之道 高深不可幾及 故疑其有隱. 而不知聖人作止語黙 無非敎也. 故夫子以此言曉之. 與 猶示也. ○程子曰 聖人之道猶天然 門弟子親炙而冀及之 然後知其高且遠也. 使誠以爲不可及 則趨向之心不幾於怠乎. 故聖人之敎 常俯而就之如此 非獨使資質庸下者 勉思企及 而才氣高邁者 亦不敢躐易而進也. 呂氏曰 聖人體道無隱 與天象昭然 莫非至敎 常以示人 而人自不察.
○子以四敎 文行忠信 (述而-24-01)
程子曰 敎人以學文脩行 而存忠信也. 忠信 本也.
○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 (述而-25-01)
聖人 神明不測之號. 君子 才德出衆之名.
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恒者 斯可矣 (述而-25-02)
子曰字 疑衍文. 恒 常久之意. 張子曰 有恒者不二其心 善人者志於仁而無惡.
亡而爲有 虛而爲盈 約而爲泰 難乎有恒矣 (述而-25-03)
三者 皆虛夸之事 凡若此者 必不能守其常也. ○張敬夫曰 聖人君子以學言 善人有恒者以質言. 愚謂 有恒者之於聖人 高下固懸絶矣. 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於聖者也. 故章末申言有恒之義 其示人入德之門 可謂深切而著明矣.
○子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述而-26-01)
綱 以大繩屬網 絶流而漁者也. 弋 以生絲繫矢而射也. 宿 宿鳥. ○洪氏曰 孔子少貧賤 爲養與祭 或不得已而釣弋 如獵較是也. 然盡物取之 出其不意 亦不爲也. 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 待物如此 待人可知. 小者如此 大者可知.
○子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 知之次也 (述而-27-01)
不知而作 不知其理而妄作也. 孔子自言未嘗妄作 蓋亦謙辭. 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 識 記也. 所從不可不擇 記則善惡皆當存之 以備參考. 如此者 雖未能實知其理 亦可以次於知之者也.
○互鄕難與言 童子見 門人惑 (述而-28-01)
互鄕 鄕名. 其人習於不善 難與言善. 惑者 疑夫子不當見之也.
子曰 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 不保其往也 (述而-28-02)
疑此章有錯簡. 人潔至往也十四字 當在與其進也之前. 潔 脩治也. 與 許也. 往 前日也. 言人潔己而來 但許其能自潔耳 固不能保其前日所爲之善惡也. 但許其進而來見耳 非許其旣退而爲不善也. 蓋不追其旣往 不逆其將來 以是心至斯受之耳. 唯字上下 疑有闕文. 大抵亦不爲己甚之意. ○程子曰 聖人待物之洪如此.
○子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29-01)
仁者 心之德 非在外也. 放而不求 故有以爲遠者. 反而求之 則卽此而在矣. 夫豈遠哉. ○程子曰 爲仁由己 欲之則至 何遠之有.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 孔子曰 知禮 (述而-30-01)
陳 國名. 司敗 官名 卽司寇也. 昭公魯君 名稠 習於威儀之節. 當時以爲知禮 故司敗以爲問 而孔子答之如此.
孔子退 揖巫馬期而進之 曰 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 君取於吳爲同姓 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 孰不知禮 (述而-30-02)
巫馬姓 期字 孔子弟子 名施. 司敗 揖而進之也. 相助匿非曰黨. 禮不取同姓 而魯與吳 皆姬姓 謂之吳孟子者 諱之 使若宋女子姓者然.
巫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 苟有過 人必知之 (述而-30-03)
孔子不可自謂諱君之惡 又不可以取同姓爲知禮 故受以爲過而不辭. ○吳氏曰 魯蓋夫子父母之國 昭公 魯之先君也. 司敗又未嘗顯言其事 而遽以知禮爲問 其對之宜如此也. 及司敗以爲有黨 而夫子受以爲過 蓋夫子之盛德無所不可也. 然其受以爲過也 亦不正言其所以過 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 可以爲萬世之法矣.
○子與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後和之 (述而-31-01)
反 復也. 必使復歌者 欲得其詳而取其善也. 而後和之者 喜得其詳而與其善也. 此見聖人氣象從容 誠意懇至 而其謙遜審密 不掩人善又如此. 蓋一事之微 而衆善之集 有不可勝旣者焉. 讀者宜詳味之.
○子曰 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 則吾未之有得 (述而-32-01)
莫 疑辭. 猶人 言不能過人 而尙可以及人. 未之有得 則全未有得. 皆自謙之辭 而足以見言行之難易緩急 欲人之勉其實也. ○謝氏曰 文雖聖人無不與人同 故不遜 能躬行君子 斯可以入聖 故不居 猶言君子道者三 我無能焉.
○子曰 若聖與仁 則吾豈敢 抑爲之不厭 誨人不倦 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述而-33-01)
此亦夫子之謙辭也. 聖者大而化之 仁則心德之全 而人道之備也. 爲之 謂爲仁聖之道. 誨人 亦謂以此敎人也. 然不厭不倦 非己有之則不能 所以弟子不能學也. 鼂氏曰 當時有稱夫子聖且仁者 以故夫子辭之. 苟辭之而已焉 則無以進天下之材 率天下之善 將使聖與仁爲虛器 而人終莫能至矣. 故夫子雖不居仁聖 而必以爲之不厭 誨人不倦自處也. 可謂云爾已矣者 無他之辭也. 公西華仰而歎之 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 子路請禱 子曰 有諸 子路對曰 有之 誄曰 禱爾于上下神祇 子曰 丘之禱久矣 (述而-34-01)
禱 謂禱於鬼神. 有諸 問有此理否. 誄者 哀死而述其行之辭也. 上下 謂天地. 天曰神 地曰祗. 禱者 悔過遷善 以祈神之佑也. 無其理 則不必禱 旣曰有之 則聖人未嘗有過 無善可遷 其素行固已合於神明 故曰丘之禱久矣. 又士喪禮 疾病行禱五祀. 蓋臣子迫切之至 情有不能自已者 初不請於病者而後禱也. 故孔子之於子路 不直拒之 而但告以無所事禱之意.
○子曰 奢則不孫 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 寧固 (述而-35-01)
孫 順也. 固 陋也. 奢儉俱失中 而奢之害大. ○鼂氏曰 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
○子曰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述而-36-01)
坦 平也. 蕩蕩 寬廣貌. 程子曰 君子循理 故常舒泰. 小人役於物 故多憂戚. ○程子曰 君子坦蕩蕩 心廣體胖.
○子溫而厲 戚而不猛 恭而安 (述而-37-01)
厲 嚴肅也. 人之德性 本無不備 而氣質所賦 鮮有不偏 惟聖人全體渾然 陰陽合德 故其中和之氣 見於容貌之間者 如此. 門人熟察而詳記之 亦可見其用心之密矣. 抑非知足以知聖人 而善言德行者 不能記. 故程子以爲曾子之言 學者所宜反復而玩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