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사서(四書)/논어(論語)

公冶長第五

by 湛樂 2022. 1. 5.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五

公冶長第五

此篇皆論古今人物 賢否得失 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 凡二十七章. 胡氏以爲 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 .

○子謂公冶長 可妻也 雖在縲絏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公冶長-01-01)

公冶長 孔子弟子. 妻 爲之妻也. 縲 黑索也. 絏 攣也. 古者 獄中以黑色拘攣罪人. 長之爲人無所考 而夫子稱其可妻 其必有以取之矣. 又言其人雖嘗陷於縲絏之中 而非其罪 則固無害於可妻也. 夫有罪無罪 在我而已 豈以自外至者爲榮辱哉.

子謂南容 邦有道不廢 邦無道 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長-01-02)

南容 孔子弟子 居南宮 名縚又名适 字子容 諡敬叔 孟懿子之兄也. 不廢 言必見用也. 以其謹於言行 故能見用於治朝 免禍於亂世也. 事又見第十一篇. ○或曰 公冶長之賢 不及南容 故聖人以其子妻長 而以兄子妻容 蓋厚於兄而薄於己也. 程子曰 此以己之私心 窺聖人也. 凡人避嫌者 皆內不足也. 聖人自至公 何避嫌之有. 況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 尤不當有所避也. 若孔子之事 則其年之長幼 時之先後 皆不可知. 惟以爲避嫌則大不可. 避嫌之事 賢者且不爲 況聖人乎.

○子謂子賤 君子哉若人 魯無君子者 斯焉取斯 (公冶長-02-01)

子賤 孔子弟子 姓宓 名不齊. 上斯 斯此人. 下斯 斯此德. 子賤蓋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者 故夫子旣歎其賢 而又言若魯無君子 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 因以見魯之多賢也. ○蘇氏曰 稱人之善 必本其父兄師友 厚之至也.

○子貢問曰 賜也何如 子曰 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 (公冶長-03-01)

器者 有用之成材. 夏曰瑚 商曰璉 周曰簠簋. 皆宗廟盛黍稷之器 而飾以玉 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 子貢見孔子以君子許子賤 故以己爲問. 而孔子告之以此 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器 其亦器之貴者歟.

○或曰 雍也 仁而不佞 (公冶長-04-01)

雍 孔子弟子 姓冉 字仲弓. 佞 口才也. 仲弓爲人重厚簡黙 而時人以佞爲賢 故美其優於德 而病其短於才也.

子曰 焉用佞 禦人以口給 屢憎於人 不知其仁 焉用佞 (公冶長-04-02)

禦 當也. 猶應答也. 給 辨也. 憎 惡也. 言何用佞乎. 佞人所以應答人者 但以口取辨而無情實 徒多爲人所憎惡爾. 我雖未知仲弓之仁 然其不佞 乃所以爲賢 不足以爲病也. 再言焉用佞 所以深曉之. ○或疑仲弓之賢 而夫子不許其仁 何也. 曰仁道至大 非全體而不息者 不足以當之. 如顔子亞聖 猶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 況仲弓雖賢 未及顔子. 聖人固不得而輕許之也.

○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子說 (公冶長-05-01)

漆雕開 孔子弟子 字子若. 斯 指此理而言. 信 謂眞知其如此 而無毫髮之疑也. 開自言未能如此 未可以治人 故夫子說其篤志. ○程子曰 漆雕開已見大意 故夫子說之. 又曰 古人見道分明 故其言如此. 謝氏曰 開之學無可考 然聖人使之仕 必其材可以仕矣. 至於心術之微 則一毫不自得 不害其爲未信. 此聖人所不能知 而開自知之. 其材可以仕 而其器不安於小成 他日所就 其可量乎. 夫子所以說之也.

○子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 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過我 無所取材 (公冶長-06-01)

桴 筏也. 程子曰 浮海之歎 傷天下之無賢君也. 子路勇於義 故謂其能從己 皆假設之言耳. 子路以爲實然 而喜夫子之與己 故夫子美其勇 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 以適於義也.

○孟武伯問 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公冶長-07-01)

子路之於仁 蓋日月至焉者 或在或亡 不能必其有無 故以不知告之.

又問 子曰 由也 千乘之國 可使治其賦也 不知其仁也 (公冶長-07-02)

賦 兵也. 古者以田賦出兵 故謂兵爲賦. 春秋傳所謂悉索敞賦是也. 言子路之才可見者如此 仁則不能知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爲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公冶長-07-03)

千室 大邑. 百乘 卿大夫之家. 宰 邑長 家臣之通號.

赤也何如 子曰 赤也 束帶立於朝 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公冶長-07-04)

赤 孔子弟子 姓公西 字子華.

○子謂子貢曰 女與回也 孰愈 (公冶長-08-01)

愈 勝也.

對曰 賜也 何敢望回 回也 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 (公冶長-08-02)

一 數之始. 十 數之終. 二者 一之對也. 顔子明睿所照 卽始而見終. 子貢推測而知 因此而識彼. 無所不說 告往知來 是其驗矣.

子曰 弗如也 吾與女 弗如也 (公冶長-08-03)

與 許也. ○胡氏曰 子貢方人 夫子旣語以不暇 又問其與回孰愈 以觀其自知之如何. 聞一知十 上知之資 生知之亞也. 聞一知二 中人以上之資 學而知之之才也. 子貢平日 以己方回 見其不可企及 故喩之如此. 夫子以其自知之明 而又不難於自屈 故旣然之 又重許之 此其所以終聞性與天道 不特聞一知二而已也.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 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 (公冶長-09-01)

晝寢 謂當晝而寐. 朽 腐也. 雕 刻畵也. 杇 鏝也. 言其志氣昏惰 敎無所施也. 與 語辭. 誅 責也. 言不足責 乃所以深責之.

子曰 始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公冶長-09-02)

宰予能言而行不逮 故孔子自言於予之事而改此失 亦以重警之也. 胡氏曰 子曰 疑衍文 不然則非一日之言也. ○范氏曰 君子之於學 惟日孜孜 斃而後已 惟恐其不及也. 宰予晝寢 自棄孰甚焉. 故夫子責之. 胡氏曰 宰予不能以志帥氣 居然而倦 是宴安之氣勝 儆戒之志惰也. 古之聖賢 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爲懼 勤勵不息自彊. 此孔子所以深責宰予也. 聽言觀行 聖人不待是而後能 亦非緣此而盡疑學者 特因此立敎以警群弟子 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

○子曰 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 申棖 子曰 棖也慾 焉得剛 (公冶長-10-01)

剛 堅彊不屈之意 最人所難能者 故夫子歎其未見. 申棖 弟子姓名. 慾 多嗜慾也. 多嗜慾 則不得爲剛矣. ○程子曰 人有慾則無剛 剛則不屈於慾. 謝氏曰 剛與慾正相反 能勝物之謂剛 故常伸於萬物之上. 爲物揜之謂慾 故常屈於萬物之下. 自古有志者少 無志者多 宜夫子之未見也. 棖之慾不可知 其爲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 故或者疑以爲剛 然不知此其所以爲慾耳.

○子貢曰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 賜也 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11-01)

子貢言 我所不欲人加於我之事 我亦不欲以此加之於人 此仁者之事 不待勉强 故夫子以爲非子貢所及. ○程子曰 我不慾人之加諸我 吾亦欲無加諸人 仁也. 施諸己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 恕也. 恕則子貢或能勉之 仁則非所及矣. 愚謂無者自然而然 勿者 禁止之謂. 此所以爲仁恕之別.

○子貢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12-01)

文章 德之見乎外者. 威儀文辭皆是也. 性者 人所受之天理. 天道者 天理自然之本體 其實一理也. 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 固學者所共聞. 至於性與天道 則夫子罕言之 而學者有不得聞者. 蓋聖門敎不躐等 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歎其美也. ○程子曰 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 而歎美之言也.

○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公冶長-13-01)

前所聞者 旣未及行 故恐復有所聞 而行之不給也. ○范氏曰 子路聞善 勇於必行 門人自以爲弗及也. 故著之. 若子路 可謂能用其勇矣.

○子貢問曰 孔文子 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14-01)

孔文子 衛大夫 名圉. 凡人性敏者 多不好學. 位高者 多恥下問. 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爲文者 蓋亦人所難也. 孔圉得諡爲文 以此而已. ○蘇氏曰 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 疾通於初妻之娣. 文子怒 將攻之 訪於仲尼 仲尼不對 命駕而行 疾奔宋. 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 其爲人如此 而諡曰文 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 孔子不沒其善 言能如此 亦足以爲文矣 非經天緯地之文也.

○子謂子産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公冶長-15-01)

子産 鄭大夫公孫僑. 恭 謙遜也. 敬 謹恪也. 惠 愛利也. 使民義 如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 廬井有伍之類. ○吳氏曰 數其事而責之者 其所善者多也. 臧文仲不仁者三 不知者三 是也. 數其事而稱之者 猶有所未至也 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 是也. 今或以一言蓋一人 一事蓋一時 皆非也.

○子曰 晏平仲 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 (公冶長-16-01)

晏平仲 齊大夫 名嬰. 程子曰 人交久則敬衰 久而能敬 所以爲善.

○子曰 臧文仲 居蔡 山節藻梲 何如其知也 (公冶長-17-01)

臧文仲 魯大夫臧孫氏 名辰. 居 猶藏也. 蔡 大龜也. 節 柱頭斗栱也. 藻 水草名. 梲 梁上短柱也. 蓋爲藏龜之室 而刻山於節 畵藻於梲也. 當時以文仲爲知 孔子言其不務民義 而諂瀆鬼神如此 安得爲知 春秋傳所謂作虛器 卽此事也. ○張子曰 山節藻梲爲藏龜之室 祀爰居之義 同歸於不知宜矣.

○子張問曰 令尹子文 三仕爲令尹 無喜色 三已之 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 忠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 焉得仁 (公冶長-18-01)

令尹 官名 楚上卿執政者也. 子文姓鬪 名穀於菟. 其爲人也 喜怒不形 物我無間 知有其國 而不知有其身 其忠盛矣. 故子張疑其仁 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 未知其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 是以夫子但許其忠 而未許其仁也.

崔子弑齊君 陳文子有馬十乘 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 則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 子曰 淸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 焉得仁 (公冶長-18-02)

崔子 齊大夫 名杼. 齊君 莊公 名光. 陳文子 亦齊大夫 名須無. 十乘 四十匹也. 違 去也. 文子潔身去亂 可謂淸矣 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 而能脫然無所累乎 抑不得已於利害之私 而猶未免於怨悔也. 故夫子特許其淸 而不許其仁. 愚聞之師曰 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 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 雖其制行之高 若不可及. 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 而眞無私心也. 子張未識仁體 而悅於苟難 遂以小者信其大者 夫子之不許也 宜哉. 讀者於此 更以上章不知其仁 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 幷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 則彼此交盡 而仁之爲義可識矣. 今以他書考之 子文之相楚 所謀者無非僣王猾夏之事 文子之仕齊 旣失正君討賊之義 又不數歲而復反於齊焉 則其不仁亦可見矣.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 再 斯可矣 (公冶長-19-01)

季文子 魯大夫 名行父. 每事必三思而後行 若使晉而求遭喪之禮以行 亦其一事也. 斯 語辭. 程子曰 爲惡之人 未嘗知有思 有思則爲善矣. 然至於再則已審 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故夫子譏之. ○愚按季文子慮事如此 可謂詳審而宜無過擧矣. 而宣公簒立 文子乃不能討 反爲之使齊而納賂焉 豈非程子所謂私意起而反惑之驗歟 是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 不徒多思之爲尙.

○子曰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 邦無道則愚 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長-20-01)

寗武子 衛大夫 名兪. 按春秋傳 武子仕衛 當文公成公之時. 文公有道 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 成公無道 至於失國 而武子周旋其間 盡心竭力 不避艱險 凡其所處 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爲者 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 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程子曰 邦無道 能沈晦以免患 故曰不可及也. 亦有不當愚者 比干是也.

○子在陳曰 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公冶長-21-01)

此孔子周流四方 道不行而思歸之歎也. 吾黨小子 指門人之在魯者. 狂簡 志大而略於事也. 斐 文貌. 成章 言其文理成就 有可觀者. 裁 割正也. 夫子初心 欲行其道於天下 至是而知其終不用也. 於是始欲成就後學 以傳道於來世 又不得中行之士 而思其次. 以爲狂士志意高遠 猶或可與進於道也. 但恐其過中失正 而或陷於異端耳. 故欲歸而裁之也.

○子曰 伯夷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公冶長-22-01)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 孟子稱其不立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 與鄕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 其介如此 宜若無所容矣. 然其所惡之人 能改卽止 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程子曰 不念舊惡 此淸者之量. 又曰 二子之心 非夫子孰能知之.

○子曰 孰謂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 乞諸其鄰而與之 (公冶長-23-01)

微生姓 高名 魯人 素有直名者. 醯 醋也. 人來乞時 其家無有 故乞諸鄰家以與之. 夫子言此 譏其曲意徇物 掠美市恩 不得爲直也. ○程子曰 微生高所枉雖小 害直爲大. 范氏曰 是曰是 非曰非 有謂有 無謂無 曰直. 聖人觀人 於其一介之取予 而千駟萬鍾從可知焉. 故以微事斷之 所以敎人不可不謹也.

○子曰 巧言 令色 足恭 左丘明恥之 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 丘亦恥之 (公冶長-24-01)

足 過也. 程子曰 左丘明 古之聞人也. 謝氏曰 二者之可恥 有甚於穿窬也. 左丘明恥之 其所養可知矣. 夫子自言丘亦恥之 蓋竊比老彭之意 又以深戒學者 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顔淵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爾志 (公冶長-25-01)

盍 何不也.

子路曰 願車馬 衣輕裘 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 (公冶長-25-02)

衣 服之也. 裘 皮服. 敝 壞也. 憾 恨也.

顔淵曰 願無伐善 無施勞 (公冶長-25-03)

伐 誇也. 善 謂有能. 施 亦張大之意. 勞 謂有功. 易曰 勞而不伐 是也. 或曰 勞 勞事也. 勞事非己所欲 故亦不欲施之於人 亦通.

子路曰 願聞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公冶長-25-04)

老者 養之以安. 朋友 與之以信. 少者 懷之以恩. 一說 安之 安我也 信之 信我也 懷之 懷我也 亦通. ○程子曰 夫子安仁 顔淵不違仁 子路求仁. 又曰 子路顔淵孔子之志 皆與物共者也. 但有小大之差爾. 又曰 子路勇於義者 觀其志豈可以勢利拘之哉 亞於浴沂者也. 顔子不自私己 故無伐善. 知同於人. 故無施勞. 其志可謂大矣. 然未免於有意也. 至於夫子 則與天地之化工 付與萬物 而己不勞焉. 此聖人之所爲也 今夫覊靮以御馬 而不以制牛. 人皆知覊靮之作在乎人 而不知覊靮之生由於馬. 聖人之化 亦猶是也. 先觀二子之言 後觀聖人之言 分明天地氣象. 凡看論語 非但欲理會文字 須要識得聖賢氣象.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見能見其過 而內自訟者也 (公冶長-26-01)

已矣乎者 恐其終不得見而歎之也. 內自訟者 口不言而心自咎也. 人有過而能自知者 鮮矣. 知過而能內自訟者 爲尤鮮. 能內自訟則其悔悟深切 而能改必矣. 夫子自恐終不得見而歎之 其警學者深矣.

○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27-01)

十室 小邑也. 忠信 如聖人生質之美者也. 夫子生知 而未嘗不好學 故言此以勉人. 言美質易得 至道難聞 學之至則可以爲聖人 不學則不免爲鄕人而已 可不勉哉.

'사서(四書) > 논어(論語)'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八佾第三  (0) 2022.01.05
里仁第四  (0) 2022.01.05
雍也第六  (0) 2022.01.05
述而第七  (0) 2022.01.05
泰伯第八  (0) 2022.01.0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