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사서(四書)/논어(論語)

泰伯第八

by 湛樂 2022. 1. 5.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八

泰伯第八

凡二十一章

○子曰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 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01-01)

泰伯 周大王之長子. 至德 謂德之至極 無以復加者也. 三讓 謂固遜也. 無得而稱 其遜隱微 無迹可見也. 蓋大王三子 長泰伯 次仲雍 次季歷. 大王之時 商道浸衰 而周日彊大. 季歷又生子昌 有聖德 大王因有翦商之志 而泰伯不從 大王遂欲傳位季歷 以及昌. 泰伯知之 卽與仲雍逃之荊蠻 於是大王乃立季歷. 傳國至昌 而三分天下有其二 是爲文王. 文王崩 子發立. 遂克商而有天下 是爲武王. 夫以泰伯之德 當商周之際 固足以朝諸侯 有天下矣. 乃棄不取 而又泯其迹焉 則其德之至極 爲如何哉. 蓋其心卽夷齊扣馬之心 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 宜夫子之歎息 而贊美之也. 泰伯不從 事見春秋傳.

○子曰 恭而無禮則勞 愼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泰伯-02-01)

葸 畏懼貌. 絞 急切也. 無禮則無節文 故有四者之弊.

君子篤於親 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 則民不偸 (泰伯-02-02)

君子 謂在上之人也. 興 起也. 偸 薄也. ○張子曰 人道知所先後 則恭不勞 愼不葸 勇不亂 直不絞 民化而德厚矣. ○吳氏曰 君子以下當自爲一章 乃曾子之言也. 愚按此一節 與上文不相蒙 而與首篇謹終追遠之意相類 吳說近是.

○曾子有疾 召門弟子曰 啓予足 啓予手 詩云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氷 而今而後 吾知免夫 小子 (泰伯-03-01)

啓 開也. 曾子平日 以爲身體受於父母 不敢毁傷 故於此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 詩 小旻之篇. 戰戰 恐懼. 兢兢 戒謹. 臨淵 恐墜. 履氷 恐陷也. 曾子以其所保之全 示門人 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 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毁傷也. 小子 門人也. 語畢而又呼之 以致反復丁寧之意 其警之也深矣. ○程子曰 君子曰終 小人曰死. 君子保其身以沒爲終其事也. 故曾子以全歸爲免矣. 尹氏曰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歸之. 曾子臨終而啓手足爲是故也. 非有得於道 能如是乎. 范氏曰 身體猶不可虧也 況虧其行以辱其.親乎

○曾子有疾 孟敬子問之 (泰伯-04-01)

孟敬子 魯大夫 仲孫氏 名捷. 問之者 問其疾也.

曾子言曰 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泰伯-04-02)

言 自言也. 鳥畏死 故鳴哀. 人窮反本 故言善. 此曾子之謙辭 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 而識之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正顔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 則有司存 (泰伯-04-03)

貴 猶重也. 容貌 擧一身而言. 暴 粗厲也. 慢 放肆也. 信 實也. 正顔色而近信 則非色莊也. 辭 言語. 氣 聲氣也. 鄙 凡陋也. 倍 與背同 謂背理也. 籩 竹豆. 豆 木豆. 言道雖無所不在 然君子所重者 在此三事而已. 是皆修身之要 爲政之本 學者所當操存省察 而不可有造次顚沛之違者也. 若夫籩豆之事 器數之末 道之全體 固無不該. 然其分則有司之守 而非君子之所重矣. 程子曰 動容貌 擧一身而言也. 周旋中禮 暴慢斯遠矣. 正顔色則不妄 斯近信矣. 出辭氣 正由中出 斯遠鄙倍. 三者 正身而不外求 故曰籩豆之事 則有司存. 尹氏曰 養於中則見於外 曾子蓋以脩己爲爲政之本. 若乃器用事物之細 則有司存焉.

○曾子曰 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 實若虛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嘗從事於斯矣 (泰伯-05-01)

校 計校也. 友 馬氏以爲顔淵 是也. 顔子之心 惟知義理之無窮 不見物我之有間 故能如此. ○謝氏曰 不知有餘在己 不足在人 不必得爲在己 失爲在人 非幾於無我者 不能也.

○曾子曰 可以託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泰伯-06-01)

其才可以輔幼君攝國政 其節至於死生之際 而不可奪 可謂君子矣. 與 疑辭. 也 決辭. 設爲問答 所以深著其必然也. ○程子曰 節操如是 可謂君子矣.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泰伯-07-01)

弘 寬廣也. 毅 强忍也. 非弘不能勝其重 非毅無以致其遠.

仁以爲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泰伯-07-02)

仁者 人心之全德 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 可謂重矣. 一息尙存 此志不容少懈 可謂遠矣. ○程子曰 弘而不毅 則無規矩而難立. 毅而不弘 則隘陋而無以居之. 又曰 弘大剛毅 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

○子曰 興於詩 (泰伯-08-01)

興 起也. 詩本性情 有邪有正. 其爲言旣易知 而吟詠之間 抑揚反覆 其感人又易入 故學者之初 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 而不能自已者 必於此而得之.

立於禮 (泰伯-08-02)

禮 以恭敬辭遜爲本 而有節文度數之詳 可以固人肌膚之會 筋骸之束 故學者之中 所以能卓然自立 而不爲事物之所搖奪者 必於此而得之.

成於樂 (泰伯-08-03)

樂有五聲十二律 更唱迭和 以爲歌舞八音之節 可以養人之性情 而蕩滌其邪穢 消融其査滓 故學者之終 所以至於義精仁熟 而自和順於道德者 必於此而得之 是學之成也. ○按內則 十歲學幼儀 十三學樂誦詩 二十而後學禮 則此三者 非小學傳授之次 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也. 程子曰 天下之英才不爲少矣 特以道學不明. 故不得有所成就. 夫古人之詩 如今之歌曲 雖閭里童稚 皆習聞之 而知其說 故能興起. 今雖老師宿儒 尙不能曉其義 況學者乎. 是不得興於詩也. 古人自灑掃應對 以至冠婚喪祭 莫不有禮. 今皆廢壞 是以人倫不明 治家無法 是不得立於禮也. 古人之樂 聲音所以養其耳 采色所以養其目 歌詠所以養其性情 舞蹈所以養其血脈. 今皆無之 是不得成於樂也. 是以古之成材也易 今之成材也難.

○子曰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泰伯-09-01)

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 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程子曰 聖人設敎 非不欲人 家喩而戶曉也. 然不能使之知 但能使之由之爾. 若曰聖人不使民知 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 豈聖人之心乎.

○子曰 好勇疾貧 亂也 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亂也 (泰伯-10-01)

好勇而不安分 則必作亂. 惡不仁之人 而使之無所容 則必致亂. 二者之心 善惡雖殊 然其生亂則一也.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觀也已 (泰伯-11-01)

才美 謂智能技藝之美. 驕 矜夸. 吝 鄙嗇也. ○程子曰 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 蓋有周公之德 則自無驕吝 若但有周公之才 而驕吝焉 亦不足觀矣. 又曰 驕氣盈 吝氣歉. 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 然其勢常相因. 蓋驕者吝之枝葉 吝者驕之本根 故嘗驗之天下之人 未有驕而不吝 吝而不驕者也.

○子曰 三年學 不至於穀 不易得也 (泰伯-12-01)

穀 祿也. 至 疑當作志. 爲學之久而不求祿 如此之人 不易得也. ○楊氏曰 雖子張之賢 猶以干祿爲問 況其下者乎. 然則三年學而不至於穀 宜不易得也.

○子曰 篤信好學 守死善道 (泰伯-13-01)

篤厚而力也. 不篤信 則不能好學. 然篤信而不好學 則所信或非其正. 不守死則不能以善其道 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 則亦徒死而已. 蓋守死者 篤信之效 善道者 好學之功.

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 (泰伯-13-02 )

君子見危授命 則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 在外則不入可也. 亂邦未危 而刑政紀綱紊矣 故潔其身而去之. 天下 擧一世而言 無道則隱其身而不見也. 此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 能之.

邦有道 貧且賤焉 恥也 邦無道 富且貴焉 恥也 (泰伯-13-03)

世治而無可行之道 世亂而無能守之節 碌碌庸人 不足以爲士矣 可恥之甚也. ○鼂氏曰 有學有守 而去就之義潔 出處之分明 然後爲君子之全德也.

○子曰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泰伯-14-01)

程子曰 不在其位 則不任其事也. 若君大夫問而告者 則有矣.

○子曰 師摯之始 關雎之亂 洋洋乎盈耳哉 (泰伯-15-01)

師摯 魯樂師 名摯也. 亂 樂之卒章也. 史記曰 關雎之亂以爲風始. 洋洋 美盛意. 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 適師摯在官之初. 故樂之美盛如此.

○子曰 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泰伯-16-01)

侗 無知貌. 愿 謹厚也. 悾悾 無能貌. 吾不知之者 甚絶之之辭. 亦不屑之敎誨也. ○蘇氏曰 天之生物 氣質不齊. 其中材以下 有是德則有是病 有是病必有是德. 故馬之蹄齧者 必善走 其不善者必馴. 有是病而無是德 則天下之棄才也.

○子曰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泰伯-17-01)

言人之爲學 旣如有所不及矣 而其心猶竦然惟恐其或失之. 警學者當如是也. ○程子曰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不得放過. 才說姑待明日 便不可也.

○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與焉 (泰伯-18-01)

巍巍 高大之貌. 不與 猶言不相關. 言其不以位爲樂也.

○子曰 大哉堯之爲君也 巍巍乎 唯天爲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 (泰伯-19-01)

唯 猶獨也. 則 猶準也. 蕩蕩 廣遠之稱也. 言物之高大 莫有過於天者 而獨堯之德 能與之準 故其德之廣遠 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語形容也.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煥乎 其有文章 (泰伯-19-02)

成功 事業也. 煥 光明之貌. 文章 禮樂法度也. 堯之德不可名 其可見者此爾. ○尹氏曰 天道之大 無爲而成. 唯堯則之 以治天下 故民無得而名焉. 所可名者 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而已.

○舜有臣五人 而天下治 (泰伯-20-01)

五人 禹 稷 契 皐陶 伯益.

武王曰 予有亂臣十人 (泰伯-20-02)

書 泰誓之辭. 馬氏曰 亂 治也. 十人 謂周公旦 召公奭 太公望 畢公 榮公 太顚 閎夭散宜生 南宮适. 其一人謂文母 劉侍讀以爲子無臣母之義 蓋邑姜也. 九人治外 邑姜治內. 或曰 亂 本作亂 古治字也 .

孔子曰 才難 不其然乎 唐虞之際 於斯爲盛 有婦人焉 九人而已 (泰伯-20-03)

稱孔子者 上係武王君臣之際 記者謹之. 才難 蓋古語而孔子然之也. 才者 德之用也. 唐虞堯舜 有天下之號 際 交會之間. 言周室人才之多 惟唐虞之際 乃盛於此. 降自夏商 皆不能及. 然猶但有此數人爾 是才之難得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周之德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泰伯-20-04)

春秋傳曰 文王率商之畔國以事紂 蓋天下歸文王者六州 荊 梁 雍 豫 徐 揚也. 惟靑 袞 冀 尙屬紂耳. 范氏曰 文王之德 足以代商. 天與之人歸之 乃不取而服事焉 所以爲至德也. 孔子因武王之言 而及文王之德 且與泰伯皆以至德稱之 其指微矣. 或曰 宜斷三分以下 別以孔子曰起之 而自爲一章.

○子曰 禹 吾無間然矣 菲飮食 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 卑宮室 而盡力乎溝洫 禹 吾無間然矣 (泰伯-21-01)

間 罅隙也. 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 菲 薄也. 致孝鬼神 謂享祀豊潔. 衣服 常服. 黻 蔽膝也. 以韋爲之. 冕 冠也. 皆祭服也. 溝洫 田間水道 以正疆界 備旱潦者也. 或豊或儉 各適其宜 所以無罅隙之可議也. 故再言以深美之. ○楊氏曰 薄於自奉 而所勤者民之事 所致飾者 宗廟朝廷之禮 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 夫何間然之有.

'사서(四書) > 논어(論語)'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雍也第六  (0) 2022.01.05
述而第七  (0) 2022.01.05
子罕第九  (0) 2022.01.05
鄕黨第十  (0) 2022.01.05
先進第十一  (0) 2022.01.0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