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서(四書)23 《論語》二十篇 學而第一 始學君子 為政第二 致用於民 八佾第三 禮樂教化 里仁第四 仁德明智 公冶第五 知人得失 雍也第六 師徒相授 述而第七 好古言行 泰伯第八 評讚賢人 子罕第九 處世之道 鄉黨第十 日常生活 先進十一 教育弟子 顏淵十二 克己行仁 子路十三 為政之要 憲問十四 修身以德 衛靈十五 周遊列國 季氏十六 君子之行 陽貨十七 學詩禮樂 微子十八 亂世之士 子張十九 弟子言論 堯曰二十 終成聖者 學以致用 禮樂仁智 以人為鑑 能知得失 言行之教 萬世師表 信而好古 心懷周公 生活處世 教育弟子 正心修身 德治天下 亂世之時 周遊行仁 明知不可 亦無怨尤 德配天地 道貫古今 三千弟子 十哲眾賢 始學君子 終成聖者 01學而第一 始學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02為.. 2022. 1. 5. 論語集註序說 論語集註序說 史記世家曰 孔子名丘 字仲尼 其先宋人 父叔梁紇 母顔氏 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於魯昌平縣鄒邑 爲兒嘻戱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及長爲委吏 料量平 爲司職吏 畜蕃息 適周問禮於老子 旣反而弟子益進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 孔子年三十五 而昭公奔齊 魯亂 於是適齊 爲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谿之田 晏嬰不可 公惑之 孔子遂行反乎魯 定公元年壬辰 孔子年四十三 而季氏疆僭 其臣陽虎作亂專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 修詩書禮樂 弟子彌衆 九年庚子 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費畔 季氏召 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 一年四方則之 遂爲司空 又爲大司寇 十年辛丑 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 齊人歸魯侵地 十二年癸卯 使仲由爲季氏宰 墮三都 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墮成 圍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 孔子年五十六 攝行相事 誅少正卯 與聞國政 三月魯國大治 齊人歸女樂以沮之 季桓子受之 郊.. 2022. 1. 5. 學而第一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一 學而第一 此爲書之首篇 故所記多務本之意 乃入道之門 積德之基 學者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學而-01-01) 學之爲言 效也. 人性皆善 而覺有先後 後覺者 必效先覺之所爲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習 鳥數飛也. 學之不已 如鳥數飛也. 說 喜意也. 旣學而又時時習之 則所學者熟 而中心喜說 其心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 習 重習也. 時復思繹 浹洽於中 則說也. 又曰 學者將以行之也. 時習之 則所學者在我 故悅. 謝氏曰 時習者 無時而不習. 坐如尸 坐時習也. 立如齊 立時習也.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學而-01-02) 朋 同類也. 自遠方來 則近者可知. 程子曰 以善及人 而信從者衆. 故可樂. 又曰說在心 樂主發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學而-01-03) 慍 含怒意. 君子 成德之名. 尹氏曰 學在己 知不知.. 2022. 1. 5. 爲政第二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二 爲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 ○子曰 爲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衆星共之 (爲政-01-01) 政之爲言 正也 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爲言 得也 行道而有得於心也. 北辰 北極 天之樞也. 居其所 不動也. 共 向也. 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 爲政以德 則無爲而天下歸之 其象如此. ○程子曰 爲政以德 然後無爲. 范氏曰 爲政以德 則不動而化 不言而信 無爲而成. 所守者至簡 而能御煩 所處者至靜 而能制動 所務者至寡 而能服衆. ○子曰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無邪 (爲政-02-01) 詩三百十一篇 言三百者 擧大數也. 蔽 猶蓋也. 思無邪 魯頌駉篇之辭.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 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 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微婉 且或各因一事而發 求其直指全體 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 故夫子言詩三百篇 而惟此一言 足以盡蓋其義 其示人.. 2022. 1. 5. 八佾第三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三 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 皆論禮樂之事.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八佾-01-01) 季氏 魯大夫季孫氏也. 佾 舞列也. 天子八 諸侯六 大夫四 士二. 每佾人數如其佾數. 或曰每佾八人. 未詳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僣用天子之禮樂 孔子言其此事 尙忍爲之 則何事不可忍爲. 或曰 忍 容忍也. 蓋深疾之之辭. ○范氏曰 樂舞之數 自上而下 降殺以兩而已. 故兩之間 不可以毫髮僣差也. 孔子爲政 先正禮樂 則季氏之罪 不容誅矣. 謝氏曰 君子於其所不當爲 不敢須臾處 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 則雖弑父與君 亦何所憚而不爲乎. ○三家者 以雍徹 子曰 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八佾-02-01) 三家 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 雍 周頌篇名. 徹 祭畢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廟之祭 則歌雍以徹. 是時三家僣而用之. 相 助也... 2022. 1. 5. 里仁第四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四 里仁第四 凡二十六章 ○子曰 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 焉得知 (里仁-01-01) 里有仁厚之俗爲美 擇里而不居於是焉 則失其是非之本心 而不得爲知矣. ○子曰 不仁者 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里仁-02-01) 約 窮困也. 利 猶貪也. 蓋深知篤好 而必欲得之也. 不仁之人 失其本心 久約必濫 久樂必淫 惟仁者則安其仁 而無適不然 知者則利於仁 而不易所守. 蓋雖深淺之不同 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 ○謝氏曰 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 非有所存 而自不亡. 非有所理 而自不亂. 如目視而耳聽 手持而足行也. 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 謂之有所得則未可. 有所存斯不亡 有所理斯不亂 未能無意也. 安仁則一 利仁則二. 安仁者 非顔閔以上 去聖人爲不遠 不知此味也. 諸子雖有卓越之才 謂之見道不惑則可 然未免於利之也. ○子曰 惟仁者 能好人 能惡人 .. 2022. 1. 5. 公冶長第五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五 公冶長第五 此篇皆論古今人物 賢否得失 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 凡二十七章. 胡氏以爲 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 . ○子謂公冶長 可妻也 雖在縲絏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公冶長-01-01) 公冶長 孔子弟子. 妻 爲之妻也. 縲 黑索也. 絏 攣也. 古者 獄中以黑色拘攣罪人. 長之爲人無所考 而夫子稱其可妻 其必有以取之矣. 又言其人雖嘗陷於縲絏之中 而非其罪 則固無害於可妻也. 夫有罪無罪 在我而已 豈以自外至者爲榮辱哉. 子謂南容 邦有道不廢 邦無道 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長-01-02) 南容 孔子弟子 居南宮 名縚又名适 字子容 諡敬叔 孟懿子之兄也. 不廢 言必見用也. 以其謹於言行 故能見用於治朝 免禍於亂世也. 事又見第十一篇. ○或曰 公冶長之賢 不及南容 故聖人以其子妻長 而以兄子妻容 蓋厚於兄而薄於己也. 程子曰 此以己之私心 窺聖人.. 2022. 1. 5. 雍也第六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六 雍也第六 凡二十八章 篇內第十四章以前 大意與前篇同. ○子曰 雍也 可使南面 (雍也-01-01) 南面者 人君聽治之位. 言仲弓 寬洪簡重 有人君之度也. 仲弓問子桑佰子 子曰 可也簡 (雍也-01-02) 子桑伯子 魯人. 胡氏以爲疑卽莊周所稱子桑戶者 是也. 仲弓以夫子許己南面 故問伯子如何. 可者 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 簡者 不煩之謂. 仲弓曰 居敬而行簡 以臨其民 不亦可乎 居簡而行簡 無乃大簡乎 (雍也-01-03) 言自處以敬則中有主 而自治嚴 如是而行簡以臨民 則事不煩而民不擾 所以爲可. 若先自處以簡 則中無主而自治疎矣. 而所行又簡 豈不失之大簡 而無法度之可守乎. 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 夫子譏其欲同人道於牛馬. 然則伯子蓋大簡者 而仲弓疑夫子之過許與. 子曰 雍之言然 (雍也-01-04) 仲弓蓋未喩夫子可字之意 而其所言之理有黙契焉者 故夫子.. 2022. 1. 5. 述而第七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七 述而第七 此篇多記聖人謙己誨人之辭 及其容貌行事之實. 凡三十七章.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01-01) 述 傳舊而已. 作則創始也. 故作非聖人不能 而述則賢者可及. 竊比 尊之之辭. 我 親之之辭. 老彭 商賢大夫 見大戴禮 蓋信古而傳述者也. 孔子刪詩書 定禮樂 贊周易 修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 而未嘗有所作也. 故其自言如此. 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 而亦不敢顯然自附於古之賢人. 蓋其德愈盛 而心愈下 不自知其辭之謙也. 然當是時 作者略備. 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 而折衷之 其事雖述 而功則培於作矣. 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 黙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何有於我哉 (述而-02-01) 識 記也. 黙識 謂不言而存諸心也. 一說 識 知也 不言而心解也. 前說近是. 何有於我 言何者能有於我也. 三者己非聖人之極至 而猶不敢當 則謙而.. 2022. 1. 5. 泰伯第八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八 泰伯第八 凡二十一章 ○子曰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 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01-01) 泰伯 周大王之長子. 至德 謂德之至極 無以復加者也. 三讓 謂固遜也. 無得而稱 其遜隱微 無迹可見也. 蓋大王三子 長泰伯 次仲雍 次季歷. 大王之時 商道浸衰 而周日彊大. 季歷又生子昌 有聖德 大王因有翦商之志 而泰伯不從 大王遂欲傳位季歷 以及昌. 泰伯知之 卽與仲雍逃之荊蠻 於是大王乃立季歷. 傳國至昌 而三分天下有其二 是爲文王. 文王崩 子發立. 遂克商而有天下 是爲武王. 夫以泰伯之德 當商周之際 固足以朝諸侯 有天下矣. 乃棄不取 而又泯其迹焉 則其德之至極 爲如何哉. 蓋其心卽夷齊扣馬之心 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 宜夫子之歎息 而贊美之也. 泰伯不從 事見春秋傳. ○子曰 恭而無禮則勞 愼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泰伯-02-01.. 2022. 1. 5. 이전 1 2 3 다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