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사서(四書)/논어(論語)

子罕第九

by 湛樂 2022. 1. 5.

論語集註大全卷之九

子罕第九

凡三十章

○子罕言 利 與命與仁 (子罕-01-01)

罕 少也. 程子曰 計利則害義 命之理 微 仁之道 大 皆夫子所罕言也.

○達巷黨人曰 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罕-02-01)

達巷 黨名 其人姓名不傳. 博學而無所成名 蓋美其學之博 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

子聞之 謂門弟子曰 吾何執 執御乎 執射乎 吾執御矣 (子罕-02-02)

執 專執也. 射御 皆一藝 而御爲人僕 所執尤卑. 言欲使我何所執以成名乎. 然則吾將執御矣 聞人譽己 承之以謙也. ○尹氏曰 聖人道全而德備 不可以偏長目之也. 達巷黨人 見孔子之大 意其所學者博 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 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 故孔子曰 欲使我何所執而得爲名乎 然則吾將執御矣.

○子曰 麻冕 禮也 今也純 儉 吾從衆 (子罕-03-01)

麻冕 緇布冠也. 純 絲也. 儉 謂省約. 緇布冠以三十升布爲之 升八十縷. 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 細密難成 不如用絲之省約.

拜下 禮也 今拜乎上 泰也 雖違衆 吾從下 (子罕-03-02)

臣與君行禮 當拜於堂下. 君辭之 乃升成拜. 泰 驕慢也. ○程子曰 君子處世 事之無害於義者 從俗可也. 害於義 則不可從也.

○子絶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子罕-04-01)

絶 無之盡者. 毋 史記作無 是也. 意 私意也. 必 期必也. 固 執滯也. 我 私己也. 四者相爲終始 起於意 遂於必 留於固 而成於我也. 蓋意必常在事前 固我常在事後. 至於我 又生意 則物欲牽引 循環不窮矣. ○程子曰 此毋字 非禁止之辭 聖人絶此四者 何用禁止. 張子曰 四者有一焉 則與天地不相似. 楊氏曰 非知足以知聖人 詳視而黙識之 不足以記此.

○子畏於匡 (子罕-05-01)

畏者 有戒心之謂. 匡 地名 史記云 陽虎曾暴於匡 夫子貌似陽虎 故匡人圍之.

曰 文王旣沒 文不在玆乎 (子罕-05-02)

道之顯者 謂之文 蓋禮樂制度之謂. 不曰道而曰文 亦謙辭也. 玆 此也. 孔子自謂.

天之將喪斯文也 後死者 不得與於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 何 (子罕-05-03)

馬氏曰 文王旣沒 故孔子自謂後死者. 言天若欲喪此文 則必不使我得與於此文. 今我旣得與於此文 則是天未欲喪此文也. 天旣未欲喪此文 則匡人其奈我何. 言必不能違天害己也.

○大宰問於子貢曰 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子罕-06-01)

孔氏曰 大宰 官名 或吳或宋 未可知也. 與者 疑辭 大宰蓋以多能爲聖也.

子貢曰 固天縱之將聖 又多能也 (子罕-06-02)

縱 猶肆也. 言不爲限量也. 將 殆也. 謙若不敢知之辭. 聖無不通 多能乃其餘事. 故言又以兼之.

子聞之曰 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賤 故多能 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子罕-06-03)

言由少賤故多能. 而所能者鄙事爾 非以聖而無不通也. 且多能非所以率人 故又言君子 不必多能以曉之.

牢曰 子云 吾不試 故藝 (子罕-06-04)

牢 孔子弟子 姓琴 字子開一字子張. 試 用也. 言由不爲世用. 故得以習於藝而通之. ○吳氏曰 弟子記夫子此言之時 子牢因言昔之所聞有如此者 其意相近 故幷記之.

○子曰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罕-07-01)

孔子謙言 己無知識 但其告人 雖於至愚 不敢不盡耳. 叩 發動也. 兩端 猶言兩頭. 言終始本末 上下精粗 無所不盡. ○程子曰 聖人之敎人 俯就之若此 猶恐衆人以爲高遠而不親也. 聖人之道 必降而自卑 不如此則人不親. 賢人之言 則引而自高 不如此則道不尊. 觀於孔子孟子可見矣. 尹氏曰 聖人之言 上下兼盡. 卽其近 衆人皆可與知. 極其至 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 是之謂兩端. 如答樊遲之問仁智 兩端竭盡 無餘蘊矣. 若夫語上而遺下 語理而遺物 則豈聖人之言哉.

○子曰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 (子罕-08-01)

鳳 靈鳥 舜時來儀 文王時鳴於岐山. 河圖 河中龍馬負圖 伏羲時出 皆聖王之瑞也. 已 止也 ○張子曰 鳳至圖出 文明之祥. 伏羲舜文之瑞不至 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子見齊衰者 冕衣裳者 與瞽者 見之雖少必作 過之必趨 (子罕-09-01)

齊衰 喪服. 冕 冠也. 衣 上服. 裳 下服. 冕而衣裳 貴者之盛服也. 瞽 無目者. 作 起也. 趨 疾行也. 或曰少 當作坐. ○范氏曰 聖人之心 哀有喪 尊有爵 矜不成人. 其作與趨 蓋有不期然而然者. 尹氏曰 此聖人之誠心 內外一者也.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子罕-10-01)

喟 歎聲. 仰彌高 不可及. 鑽彌堅 不可入. 在前在後 恍惚不可爲象 此顔淵深知夫子之道 無窮盡 無方體 而歎之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子罕-10-02)

循循 有次序貌. 誘 引進也. 博文約禮 敎之序也. 言夫子道雖高妙 而敎人有序也. ○侯氏曰 博我以文 致知格物也. 約我以禮 克己復禮也. 程子曰 此顔子稱聖人最切當處 聖人敎人 唯此二事而已.

欲罷不能 旣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子罕-10-03)

卓 立貌. 末 無也. 此顔子自言其學之所至也. 蓋悅之深而力之盡 所見益親 而又無所用其力也. 吳氏曰 所謂卓爾 亦在乎日用行事之間 非所謂窈冥昏黙者. 程子曰 到此地位 工夫尤難 直是峻絶 又大段著力不得. 楊氏曰 自可欲之謂善 充而至於大 力行之積也. 大而化之 則非力行所及矣. 此顔子所以未達一間也. ○程子曰 此顔子所以爲深知孔子 而善學之者也. 胡氏曰 無上事而喟然歎 此顔子學旣有得 故述其先難之故 後得之由 而歸功於聖人也. 高堅前後 語道體也. 仰鑽瞻忽 未領其要也. 惟夫子循循善誘 先博我以文 使我知古今達事變. 然後約我以禮 使我尊所聞 行所知 如行者之赴家 食者之求飽 是以欲罷不能. 盡心盡力 不少休廢 然後見夫子所立之卓然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是蓋不怠所從 必求至乎卓立之地也. 抑 斯歎也 其在請事斯語之後 三月不違之時乎.

○子疾病 子路使門人爲臣 (子罕-11-01)

夫子時已去位 無家臣 子路欲以家臣治其喪 其意實尊聖人 而未知所以尊也.

病間曰 久矣哉 由之行詐也 無臣而爲有臣 吾誰欺 欺天乎 (子罕-11-02)

病間 少差也. 病時不知 旣差乃知其事. 故言我之不當有家臣 人皆知之 不可欺也. 而爲有臣 則是欺天而已. 人而欺天 莫大之罪. 引以自咎 其責子路深矣.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 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縱不得大葬 予死於道路乎 (子罕-11-03)

無寧 寧也. 大葬 謂君臣禮葬. 死於道路 謂棄而不葬. 又曉之以不必然之故. ○范氏曰 曾子將死 起而易簀曰 吾得正而斃焉 斯已矣. 子路欲尊夫子 而不知無臣之不可爲有臣 是以陷於行詐 罪至欺天. 君子之於言動 雖微不可不謹. 夫子深懲子路 所以警學者也. 楊氏曰 非知至而意誠 則用智自私 不知行其所無事 往往自陷於行詐欺天 而莫之知也. 其子路之謂乎.

○子貢曰 有美玉於斯 韞匵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 (子罕-12-01)

鞰 藏也. 匵 匱也. 沽 賣也. 子貢以孔子有道不仕 故設此二端以問也. 孔子言固當賣之 但當待賈而不當求之耳. ○范氏曰 君子未嘗不欲仕也 又惡不由其道. 士之待禮 猶玉之待賈也. 若伊尹之耕於野 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 世無成湯文王 則終焉而已 必不枉道以從人 衒玉而求售也.

○子欲居九夷 (子罕-13-01)

東方之夷 有九種 欲居之者 亦乘桴浮海之意.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子罕-13-02)

君子所居則化 何陋之有.

○子曰 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子罕-14-01)

魯哀公十一年冬 孔子自衛反魯 是時周禮在魯 然詩樂亦頗殘缺失次. 孔子周流四方 參互考訂 以知其說. 晩知道終不行 故歸而正之.

○子曰 出則事公卿 入則事父兄 喪事不敢不勉 不爲酒困 何有於我哉 (子罕-15-01)

說見第七篇. 然此則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子罕-16-01)

天地之化 往者過 來者續 無一息之停 乃道體之本然也. 然其可指而易見者 莫如川流. 故於此發以示人 欲學者時時省察 而無毫髮之間斷也. ○程子曰 此道體也. 天運而不已 日往則月來 寒往則暑來 水流而不息 物生而不窮 皆與道爲體 運乎晝夜 未嘗已也. 是以君子法之 自强不息. 及其至也 純亦不已焉. 又曰 自漢以來 儒者皆不識此義 此見聖人之心 純亦不已也. 純亦不已 乃天德也. 有天德便可語王道 其要只在謹獨. 愚按自此至終篇 皆勉人進學不已之辭.

○子曰 吾未見好德 如好色者也 (子罕-17-01)

謝氏曰 好好色 惡惡臭 誠也. 好德如好色 斯誠好德矣. 然民鮮能之. ○史記 孔子居衛 靈公與夫人同車 使孔子爲次乘 招搖市過之. 孔子醜之 故有是言.

○子曰 譬如爲山 未成一簣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 雖覆一簣 進吾往也 (子罕-18-01)

簣 土籠也. 書曰 爲山九仞 功虧一簣. 夫子之言 蓋出於此. 言山成而但少一簣 其止者 吾自止耳. 平地而方覆一簣 其進者吾自往耳. 蓋學者自强不息 則積少成多. 中道而止 則前功盡棄. 其止其往 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子曰 語之而不惰者 其回也與 (子罕-19-01)

惰 懈怠也. 范氏曰 顔子聞夫子之言 而心解力行 造次顚沛 未嘗違之. 如萬物得時雨之潤 發榮滋長 何有於惰. 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謂顔淵曰 惜乎吾見其進也 未見其止也 (子罕-20-01)

進止二字 說見上章. 顔子旣死 而孔子惜之 言其方進而未已也 .

○子曰 苗而不秀者 有矣夫 秀而不實者 有矣夫 (子罕-21-01)

穀之始生曰苗 吐華曰秀 成穀曰實. 蓋學而不至於成 有如此者 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子曰 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22-01)

孔子言 後生年富力彊 足以積學而有待 其勢可畏. 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 然或不能自勉 至於老而無聞 則不足畏矣. 言此以警人 使及時勉學也. 曾子曰 五十而不以善聞 則不聞矣. 蓋述此意. 尹氏曰 少而不勉 老而無聞 則亦已矣. 自少而進者 安知其不至於極乎. 是可畏也.

○子曰 法語之言 能無從乎 改之爲貴 巽與之言 能無說乎 繹之爲貴 說而不繹 從而不改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23-01)

法語者 正言之也. 巽言者 婉而導之也. 繹 尋其緖也. 法言人所敬憚 故必從. 然不改 則面從而已. 巽言無所乖忤 故必說 然不繹 則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 ○楊氏曰 法言 若孟子論行王政之類 是也. 巽言 若其論好貨好色之類 是也. 語之而不達 拒之而不受 猶之可也. 其或喩焉 則尙庶幾其能改繹矣 從且說矣. 而不改繹焉 則是終不改繹也已. 雖聖人其如之何哉.

○子曰 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子罕-24-01)

重出而逸其半.

○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25-01)

侯氏曰 三軍之勇在人 匹夫之志在己 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 如可奪 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子曰 衣敝縕袍 與衣狐貉者立 而不恥者 其由也與 (子罕-26-01)

敝 壞也. 縕 枲著也. 袍 衣有著者也. 蓋衣之賤者. 狐貉 以狐貉之皮爲裘 衣之貴者. 子路之志如此 則能不以貧富動其心 而可以進於道矣. 故夫子稱之.

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子罕-26-02)

忮 害也. 求 貪也. 臧 善也. 言能不忮不求 則何爲不善乎. 此衛風雄雉之詩 孔子引之 以美子路也. 呂氏曰 貧與富交 彊者必忮 弱者必求.

子路終身誦之 子曰 是道也 何足以臧 (子罕-26-03)

終身誦之 則自喜其能 而不復求進於道矣. 故夫子復言此以警之. ○謝氏曰 恥惡衣惡食 學者之大病 善心不存 蓋由於此. 子路之志如此 其過人遠矣. 然以衆人而能此 則可以爲善矣 子路之賢 宜不止此. 而終身誦之 則非所以進於日新也. 故激而進之.

○子曰 歲寒 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 (子罕-27-01)

范氏曰 小人之在治世 或與君子無異. 惟臨利害 遇事變 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謝氏曰 士窮見節義 世亂識忠臣 欲學者必周于德.

○子曰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子罕-28-01)

明足以燭理 故不惑. 理足以勝私 故不憂. 氣足以配道義 故不懼 此學之序也.

○子曰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子罕-29-01)

可與者 言其可與共爲此事也. 程子曰 可與共學 知所以求之也. 可與適道 知所往也. 可與立者 篤志固執而不變也. 權 稱錘也. 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 可與權 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 ○楊氏曰 知爲己 則可與共學矣. 學足以明善 然後可與適道. 信道篤 然後可與立. 知時措之宜 然後可與權. 洪氏曰 易九卦 終於巽 以行權 權者聖人之大用. 未能立而言權 猶人未能立而欲行 鮮不仆矣. 程子曰 漢儒以反經合道爲權 故有權變權術之論 皆非也. 權只是經也. 自漢以下 無人識權字. 愚按先儒誤以此章連下文偏其反而爲一章 故有反經合道之說. 程子非之 是矣. 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義推之 則權與經亦當有辨.

○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罕-30-01)

唐棣 郁李也. 偏 晉書作翩. 然則反 亦當與翻同. 言華之搖動也. 而 助語也. 此逸詩也. 於六義屬興. 上兩句無意義 但以起下兩句之辭耳. 其所謂爾 亦不知其何所指也.

子曰 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子罕-30-02)

夫子借其言而反之 蓋前篇仁遠乎哉之意. ○程子曰 聖人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 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 但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此言極有涵蓄 意思深遠.

'사서(四書) > 논어(論語)'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述而第七  (0) 2022.01.05
泰伯第八  (0) 2022.01.05
鄕黨第十  (0) 2022.01.05
先進第十一  (0) 2022.01.05
顔淵第十二  (0) 2022.01.0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