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大全卷之十三
子路第十三
凡三十章
○子路問政 子曰 先之勞之 (子路-01-01)
蘇氏曰 凡民之行 以身先之 則不令而行. 凡民之事 以身勞之 則雖勤不怨.
請益 曰 無倦 (子路-01-02)
吳氏曰 勇者喜於有爲 而不能持久 故以此告之. ○程子曰 子路問政 孔子旣告之矣. 及請益 則曰無倦而已. 未嘗復有所告 姑使之深思也.
○仲弓爲季氏宰 問政 子曰 先有司 赦小過 擧賢才 (子路-02-01)
有司 衆職也. 宰兼衆職 然事必先之於彼而後考其成功 則己不勞而事畢擧矣. 過 失誤也. 大者於事或有所害 不得不懲. 小者赦之 則刑不濫 而人心悅矣. 賢 有德者 才 有能者. 擧而用之 則有司皆得其人 而政益脩矣.
曰 焉知賢才而擧之 曰 擧爾所知 爾所不知 人其舍諸 (子路-02-02)
仲弓慮無以盡知一時之賢才 故孔子告之以此. 程子曰 人各親其親 然後不獨親其親. 仲弓曰 焉知賢才而擧之 子曰 擧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 推此義 則一心可以興邦 一心可以喪邦 只在公私之間爾. ○范氏曰 不先有司 則君行臣職矣. 不赦小過 則下無全人矣. 不擧賢才 則百職廢矣. 失此三者 不可以爲季氏宰 況天下乎.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 (子路-03-01)
衛君 衛出公輒也. 是時魯哀公之十年 孔子自楚反乎衛.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03-02)
是時出公不父其父 而禰其祖 名實紊矣 故孔子以正名爲先. 謝氏曰 正名雖爲衛君而言 然爲政之道 皆當以此爲先.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路-03-03)
迂 謂遠於事情 言非今日之急務也.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 蓋闕如也 (子路-03-04)
野 謂鄙俗. 責其不能闕疑而率爾妄對也.
名不正 則言不順 言不順 則事不成 (子路-03-05)
楊氏曰 名不當其實 則言不順. 言不順 則無以考實而事不成.
事不成 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 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 則民無所措手足 (子路-03-06)
范氏曰 事得其序之謂禮 物得其和之謂樂. 事不成則無序而不和. 故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 則施之政事 皆失其道 故刑罰不中.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03-07)
程子曰 名實相須 一事苟則其餘皆苟矣. ○胡氏曰 衛世子蒯聵 恥其母南子之淫亂 欲殺之不果而出奔. 靈公欲立公子郢 郢辭. 公卒 夫人立之 又辭. 乃立蒯聵之子輒 以拒蒯聵. 夫蒯聵欲殺母得罪於父 而輒據國以拒父 皆無父之人也. 其不可有國也明矣. 夫子爲政而以正名爲先 必將具其事之本末 告諸天王 請于方伯 命公子郢而立之 則人倫正 天理得 名正言順而事成矣. 夫子告之之詳如此 而子路終不喩也. 故事輒不去 卒死其難. 徒知食焉不避其難之爲義 而不知食輒之食爲非義也.
○樊遲請學稼 子曰 吾不如老農 請學爲圃 曰 吾不如老圃 (子路-04-01)
種五穀曰稼 種蔬菜曰圃.
樊遲出 子曰 小人哉 樊須也 (子路-04-02)
小人 謂細民. 孟子所謂小人之事者也.
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 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則四方之民 襁負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子路-04-03)
禮義信 大人之事也. 好義則事合宜. 情 誠實也. 敬服用情 蓋各以其類而應也. 襁 織縷爲之 以約小兒於背者. ○楊氏曰 樊須遊聖人之門 而問稼圃 志則陋矣. 辭而闢之可也. 待其出而後言其非何也. 蓋於其問也 自謂農圃之不如 則拒之者至矣. 須之學 疑不及此 而不能問 不能以三隅反矣 故不復. 及其旣出 則懼其終不喩也 求老農老圃而學焉 則其失愈遠矣. 故復言之 使知前所言者 意有在也.
○子曰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爲 (子路-05-01)
專 獨也. 詩 本人情該物理 可以驗風俗之盛衰 見政治之得失 其言溫厚和平 長於風諭故誦之者必達於政而能言也. ○程子曰 窮經將以致用也. 世之誦詩者 果能從政而專對乎. 然則其所學者 章句之末耳. 此學者之大患也.
○子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子路-06-01)
○子曰 魯衛之政 兄弟也 (子路-07-01)
魯 周公之後 衛 康叔之後 本兄弟之國 而是時衰亂 政亦相似 故孔子嘆之.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 曰 苟合矣 少有 曰 苟完矣 富有 曰苟美矣 (子路-08-01)
公子荊 衛大夫. 苟 聊且粗略之意. 合 聚也. 完 備也. 言其循序而有節 不以欲速盡美 累其心. ○楊氏曰 務爲全美 則累物而驕吝之心生. 公子荊 皆曰苟而已 則不以外物爲心 其欲易足 故也.
○子適衛 冉有僕 (子路-09-01)
僕 御車也.
子曰 庶矣哉 (子路-09-02)
庶 衆也.
冉有曰 旣庶矣 又何加焉 曰 富之 (子路-09-03)
庶而不富 則民生不遂 故制田里薄賦斂以富之.
曰 旣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敎之 (子路-09-04)
富而不敎 則近於禽獸 故必立學校明禮義以敎之. ○胡氏曰 天生斯民 立之司牧 而寄以三事 然自三代之後 能擧此職者 百無一二. 漢之文明 唐之太宗 亦云庶且富矣. 西京之敎無聞焉. 明帝尊師重傅 臨雍拜老 宗戚子弟 莫不受學. 唐太宗大召名儒 增廣生員 敎亦至矣. 然而未知所以敎也. 三代之敎 天子公卿 躬行於上 言行政事 皆可師法. 彼二君者 其能然乎.
○子曰 苟有用我者 朞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子路-10-01)
朞月 謂周一歲之月也. 可者 僅辭言紀綱布也. 有成 治功成也. ○尹氏曰 孔子歎當時莫能用己也. 故云然. 愚按史記此蓋爲衛靈公不能用而發.
○子曰 善人爲邦百年 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 (子路-11-01)
爲邦百年 言相繼而久也. 勝殘 化殘暴之人使不爲惡也. 去殺 謂民化於善 可以不用刑殺也. 蓋古有是言 而夫子稱之. 程子曰 漢自高惠至于文景 黎民醇厚 幾致刑措 庶乎其近之矣. ○尹氏曰 勝殘去殺 不爲惡而已. 善人之功如是. 若夫聖人則不待百年 其化亦不止此.
○子曰 如有王者 必世而後仁 (子路-12-01)
王者 謂聖人受命而興也. 三十年爲一世. 仁 謂敎化浹也. 程子曰 周自文武至于成王 而後禮樂興 卽其效也. ○或問 三年必世 遲速不同何也. 程子曰 三年有成 謂法度紀綱有成 而化行也. 漸民以仁 摩民以義 使之浹於肌膚 淪於骨髓 而禮樂可興 所謂仁也. 此非積久何以能致.
○子曰 苟正其身矣 於從政乎何 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子路-13-01)
○冉子退朝 子曰 何晏也 對曰 有政 子曰 其事也 如有政 雖不吾以 吾其與聞之 (子路-14-01)
冉有時爲季氏宰 朝 季氏之私朝也. 晏 晩也. 政 國政. 事 家事. 以 用也. 禮 大夫雖不治事 猶得與聞國政. 是時季氏專魯 其於國政 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 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 故夫子爲不知者而言 此必季氏之家事耳. 若是國政 我嘗爲大夫 雖不見用 猶當與聞. 今旣不聞 則是非國政也. 語意與魏徵獻陵之對 略相似. 其所以正名分 抑季氏 而敎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 有諸 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子路-15-01)
幾 期也. 詩曰 如幾如式 言一言之間 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
人之言曰 爲君難 爲臣不易 (子路-15-02)
當時有此言也.
如知爲君之難也 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子路-15-03)
因此言而知爲君之難 則必戰戰兢兢 臨深履薄 而無一事之敢忽. 然則此言也 豈不可以必期於興邦乎. 爲定公言 故不及臣也.
曰 一言而喪邦 有諸 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 予無樂乎爲君 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子路-15-04)
言他無所樂 惟樂此耳.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 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 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子路-15-05)
范氏曰 如不善而莫之違 則忠言不至於耳. 君日驕而臣日諂 未有不喪邦者也. ○謝氏曰 知爲君之難 則必敬謹以持之. 唯其言而莫予違 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 邦未必遽興喪也 而興喪之源分於此. 然此非識微之君子 何足以知之.
○葉公問政 (子路-16-01)
子曰 近者說 遠者來 (子路-16-02)
被其澤則說 聞其風則來. 然必近者說而後 遠者來也.
○子夏爲莒父宰 問政 子曰 無欲速 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17-01)
莒父 魯邑名. 欲事之速成 則急遽無序 而反不達. 見小者之爲利 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程子曰 子張問政 子曰 居之無倦 行之以忠. 子夏問政 子曰 無欲速 無見小利. 子張常過高而未仁 子夏之病 常在近小 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子路-18-01)
直躬 直身而行者 有因而盜曰攘.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爲子隱 子爲父隱 直在其中矣 (子路-18-02)
父子相隱 天理人情之至也. 故不求爲直 而直在其中. ○謝氏曰 順理爲直. 父不爲子隱 子不爲父隱 於理順邪. 瞽瞍殺人 舜竊負而逃 遵海濱而處. 當是時 愛親之心勝 其於直不直 何暇計哉.
○樊遲問仁 子曰 居處恭 執事敬 與人忠 雖之夷狄 不可棄也 (子路-19-01)
恭 主容. 敬 主事. 恭見於外 敬主乎中. 之夷狄不可棄 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程子曰 此是徹上徹下語 聖人初無二語也. 充之則睟面盎背 推而達之 則篤恭而天下平矣. 胡氏曰 樊遲問仁者三 此最先 先難次之 愛人其最後乎.
○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恥 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 可謂士矣 (子路-20-01)
此其志有所不爲 而其材足以有爲者也. 子貢能言 故以使事告之. 蓋爲使之難 不獨貴於能言而已.
曰 敢問其次 曰 宗族稱孝焉 鄕黨稱弟焉 (子路-20-02)
此本立而材不足者 故爲其次.
曰 敢問其次 曰 言必信 行必果 硜硜然 小人哉 抑亦可以爲次矣 (子路-20-03)
果 必行也. 硜 小石之堅確者. 小人 言其識量之淺狹也. 此其本末皆無足觀 然亦不害其爲自守也. 故聖人猶有取焉. 下此則市井之人 不復可爲士矣.
曰 今之從政者 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子路-20-04)
今之從政者 蓋如魯三家之屬. 噫 心不平聲 斗 量名 容十升. 筲 竹器 容斗二升. 斗筲之人 言鄙細也. 算 數也. 子貢之問每下 故夫子以是警之. ○程子曰 子貢之意 蓋欲爲皎皎之行聞於人者 夫子告之 皆篤實自得之事.
○子曰 不得中行而與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 狷者有所不爲也 (子路-21-01)
行 道也. 狂者 志極高而行不掩. 狷者 知未及而守有餘. 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敎之 然旣不可得 而徒得謹厚之人 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爲也. 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 猶可因其志節而激厲裁抑之 以進於道 非與其終於此而已也. ○孟子曰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 故思其次也. 如琴張曾晳牧皮者 孔子之所謂狂也. 其志嘐嘐然 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 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
○子曰 南人有言曰 人而無恒 不可以作巫醫 善夫 (子路-22-01)
南人 南國之人. 恒 常久也. 巫 所以交鬼神. 醫 所以寄死生 故雖賤役 而尤不可以無常. 孔子稱其言而善之.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子路-22-02)
此易恒卦九三爻辭. 承 進也.
子曰 不占而已矣 (子路-22-03)
復加子曰 以別易文也. 其義未詳. 楊氏曰 君子於易 苟玩其占 則知無常之取羞矣. 其爲無常也 蓋亦不占而已矣. 意亦略通.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23-01)
和者 無乖戾之心 同者 有阿比之意. ○尹氏曰 君子尙義 故有不同. 小人尙利 安得而和.
○子貢問曰 鄕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鄕人皆惡之 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鄕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惡之 (子路-24-01)
一鄕之人 宜有公論矣. 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爲好惡也. 故善者好之 而惡者不惡 則必其有苟合之行. 惡者惡之 而善者不好 則必其無可好之實.
○子曰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說之不以道 不說也 及其使人也 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 說也 及其使人也 求備焉 (子路-25-01)
器之 謂隨其材器而使之也. 君子之心公而恕 小人之心私而刻. 天理人欲之間 每相反而已矣.
○子曰 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子路-26-01)
君子循理 故安舒而不矜肆. 小人逞欲 故反是.
○子曰 剛毅木訥 近仁 (子路-27-01)
程子曰 木者質樸 訥者遲鈍. 四者質之近乎仁者也. 楊氏曰 剛毅則不屈於物欲 木訥則不至於外馳 故近仁.
○子路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 切切偲偲 怡怡如也 可謂士矣 朋友 切切偲偲 兄弟怡怡 (子路-28-01)
胡氏曰 切切 懇到也. 偲偲 詳勉也. 怡怡 和悅也. 皆子路所不足 故告之. 又恐其混於所施 則兄弟有賊恩之禍 朋友有善柔之損 故又別而言之.
○子曰 善人敎民七年 亦可以卽戎矣 (子路-29-01)
敎民者 敎之以孝弟忠信之行 務農講武之法. 卽 就也. 戎 兵也. 民知親其上 死其長 故可以卽戎. ○程子曰 七年云者 聖人度其時可矣. 如云朞月三年百年一世 大國五年 小國七年之類. 皆當思其作爲如何 乃有益.
○子曰 以不敎民戰 是謂棄之 (子路-30-01)
以 用也. 言用不敎之民以戰 必有敗亡之禍 是棄其民也.
댓글